日本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概述
分享到:
2013-02-03 00:37:16 【来源:伊斯兰】 点击:

  (二)日本研究中国伊斯兰的兴盛时期(1930—1945)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1931年的“9·18事变”的爆发, 伪满洲国的建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占领,在东北、华北地区自然就与当地的穆斯林产生了关系,怎样应付这种局面和情况,就成为日本官方的当务之急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渐渐地认识到了研究中国伊斯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日本政府设置了以伊斯兰教、伊斯兰世界为对象的伊斯兰研究机构,同时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协助和支持,使日本的中国伊斯兰研究开始走上组织化的道路, 迎来了新的时期。

 


 

 

   尤其是1937年后,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对中国伊斯兰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具体表现在:

 

  1.研究机构的设置及其情况。1937年5月,由内务省的远藤柳作,外务省的笠间杲雄、内藤智秀、海军的匝瑳胤次以及佐佐间次郎共同协办的“伊斯兰文化协会”成立。1937年10月协会的杂志《伊斯兰》或《回教文化》创刊,此刊物于1939年1月停刊。所刊文章, 多数都是与西亚相关的论文,与中国有关的有村上正二的2 篇历史研究论文和佐佐间次郎的3篇现状调查报告。

 

  1937年“回教圈考究所”(后更名为“回教圈研究所”)设立。此研究所是1933年成立的财团法人善邻协会的一个附设研究机构,所长是大久保幸次,所员有小林元、松田寿男、野原四郎、竹内好等。1938年7月研究所月刊《回教圈》创刊,1944年10月停刊,共办了66期, 在这个刊物上,有关中国伊斯兰研究的文章很多,有近30篇论文及许多现状调查报告和历史研究与中国有关。

 

  1938年5月,外务省调查部的季刊《回教事情》创刊,1941年12 月停刊,共计14册,所载与中国相关的文章很多,数量多于《回教圈》,但文章几乎都未署名,且缺少细致的分析和出处。

 

  1940年,东亚民族调查委员会在帝国学士院设置。1942年受委员会派遣,石田英一郎、野村正良、须田昭义对蒙疆的回民进行调查,形成的调查报告因战火而遗失,其调查情况可从1943年刊行的《昭和十六七年度东亚民族调查事业》中得知。

 

  1943年1月,国立民族研究所设立,它直属文部省管辖,所长是京都大学教授高田保马,研究所除总务部外,还有5个研究部。 民族研究所重视对当地的调查研究。1944年研究所的岩村忍、佐口透、小野忍对中国的蒙疆地方回民进行了调查。

 

  2.这个时期的研究者及其成果。 有关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问题,在这个时期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得到日本研究者的青睐,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1936年,岛崎昌在《京城帝国大学史学会志》第9辑上的《回教名称考》、1937年村上正二在《伊斯兰》1号上的《有关回教传入中国》,1937年爱宕松男在《蒙古学》1 辑上的《关于元代色目人的考察》,1936年发表在《善邻协会调查月报》上小林高四郎的《元代回族穆斯林的高利贷》等,都是这个新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文章的论述,明确了中国穆斯林在政治、经济领域内的大致状况。

 

  同一时期,在文献学领域内日本的研究者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其代表人物是田坂兴道。田坂兴道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不仅在于研究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问题,而且也研究了波斯语在中国伊斯兰中的作用,同时还考察了中国伊斯兰社会史。其主要代表著作是《中国回教的传入及其弘通》。

 

  有关中国“回儒”的研究,以田中逸平的日译本《天方至圣实录年谱》于1941年刊行为开端,有关的论文便陆续出现。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年谱》的日译本是田中从玫逊的英译本译过来的,1941年由大日本回教协会刊发。这方面的主要研究者有角野达堂,其成果有:1940年《中国佛教史学》4卷1号上的《回儒刘智的天方典礼择要解》,1941年《回教圈》上的《清真大学考》,1942年《摩可衍》上的《中国回教思想的性格》。另外,田坂兴道1944年在《回教圈》8卷4号上发表了《回教与中国思想》等,这些文章都指出了回教更多地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

 

  在日本国没有研究伊斯兰学的传统,尤其是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没有充分的资料来源,所以翻译中国及欧美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了,除了前面讲过的《回教圈》、《回教事情》等杂志每期都有译文刊出之外,有关翻译的单行本有:田中逸平译的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年谱》;安德鲁(Andrew)著,志贺勉译的《中国西北的回族穆斯林》,1941年由新京满洲事情案内所出版发行,原书名为《中国西北的新月》,1912年在伦敦出版。作者以传教士的身份对宁夏、甘肃、青海的新教回民进行了访问;R·B依克维尔(Ekvall)著,莲井一雄译的《甘肃西藏边疆地带的民族》,1943年由帝国书院在东京发行,原书1939年在芝加哥出版。同书还有由川西正己译的另一个译本,书名为《甘肃、西藏边界汉、回、藏文化的关系》,1943年由东亚研究所作为资料印刷出版,此书的作者于1927—1935年间,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和西藏的交界处,从事教会教育。作者调查、研究了循化、夏河、狄道、洮州、岷州地区的汉人、藏人及回民之间的文化联系,是一本深受日本学术界注目的书籍。

 

  1921年德国的伊斯兰学者马丁·哈特曼(Martin.Martman)在莱比锡出版了《中国伊斯兰史》,土方定义将其中的一章译为日文,即《中国的回教》,1941年7月在兴亚资料第20号上印刷出版。除此之外,刊登于《穆斯林世界》上的布鲁姆·霍尔(Broom hall)、欧·鲍斯曼、C·L·皮肯斯(Pickens)、S·M·祖曼(Zwemer)、H·D ·海伍德(Hayward)、G·R·哈里斯(Harris)的文章也被相继译为日文。

 

  对中国文献及文章翻译的成果主要有:对半月刊杂志“《禹贡》1936、1937年的回教特辑号”的翻译。即5卷11期的57辑“回教与回族专号”和7卷4期和67辑“回教专号”上所刊文章,大多被译成日文。《禹贡》7卷4期的顾颉刚、白寿彝的论文,翻译之后发表在满铁大图书馆《书香》1939年10月第118号上。另外金吉堂著的《中国回教史研究》,1935年由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出版部出版,1940年由外务省调查部翻译、出版,书名为《中国回教史》。傅统先著的《中国回教史》,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长沙出版,1942年由新兴东亚研究所的井东宪翻译成日文,书名同样是《中国回教史》。1941年在延安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的《回回民族问题》,也被当时上海的日本帝国大使馆事务所翻译为日文。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日本 中国 伊斯兰教 研究

上一篇:北京伊斯兰教研究
下一篇:寻找回来的伊斯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