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学习与伊斯兰文化浅析
分享到:
2013-01-12 18:39:09 【来源:】 点击:

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世界传播最广语言之一,超过四亿两千万人使用,分布于阿拉伯各国及周边地区,如土耳其、乍得、马里、萨内加尔等。同样,阿拉伯语对于穆斯林人群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她是神圣的语言(《古兰经》的语言),伊斯兰教礼拜中使用语言。

在日常的阿拉伯语教与学中不难发现,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教文化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但体现于礼拜、封斋等伊斯兰宗教活动本身,对于阿拉伯语的学习者来说,更多会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

众所周知,二十二个阿拉伯国家均为伊斯兰教国家,其民众,即阿拉伯人,绝大多数也为穆斯林,伊斯兰文化已彻底融入他们的生活,习惯、传统,处处体现着伊斯兰文明和文化。作为阿拉伯语的学习者,无论是穆斯林或是非穆斯林,如不掌握基本的伊斯兰教常识和相关知识,学成之后,若视阿拉伯语为“吃饭家伙”,前往阿国,则寸步难行,留守国内,则处处碰壁。

笔者,穆斯林也,感赞真主,曾有幸前往阿国——埃及学习、生活,在短暂的旅埃日子里,深刻体会到阿拉伯语学习与伊斯兰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学习阿拉伯语的人,即使初学,也会接触到这些短语:

  • السلام عليكم

:意为您好,你好!(世俗译法),色蓝!愿平安降临于你!(伊斯兰译法)。这是包括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世界穆斯林使用的问候语,应答语是وعليكم السلام,语意相同。目前这一问候语已为所有将阿拉伯语的人所通用,成为十分亲切和礼貌的问候语。أهلا وسهلا通用可应用于客套语,但在阿拉伯人面前,相较于السلام عليكم,差之千里。当然,السلام عليكم不是处处都可使用,如在不洁场所,该表达方式禁止使用,可见其尊贵性。

  • الحمد لله:意为感赞真主!《古兰经》第一章“开端章”第一句“الحمد لله رب العالمين(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中就出现该句,在伊斯兰教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该句并非只出现于《古兰经》和礼拜等宗教仪式中,凡发生好事、善事,令人高兴的事情等均可使用الحمد لله(感赞真主),如问好“كيف حالك؟(你好吗?”,回答时通常会说“الحمد لله، أنا بخير!(感赞真主,我很好!)”;当友人大病初愈或从异地归乡时,见面第一句话往往是:“الحمد لله على سلامتك!(感赞真主使你平安归来!)”。
  •  
  • ان شاء الله:意为如蒙主愿。看似一句极其伊斯兰风格的话语,在日常交际中运用的极为频繁,即凡希望做成一件事情,最后都会加一句“ان شاء الله(如蒙主愿)”,如告别时常说“الى اللقاء(再会)”,回答时如果在“الى اللقاء(再会)”后再加上一句“ان شاء الله(如蒙主愿)”,这是非常地道的阿拉伯语应答;再如双方就某意见或协议达成一致,一方会说“اتفقنا(咱们说定了)”,另一方应答必回“اتفقنا، ان شاء الله(咱们说定了,如蒙主愿)”。
  •  
  • صلى الله عليه وسلم:意为愿主赐福之。所有穆斯林只要听见或说出穆罕默德圣人之名时都会说出“صلى الله عليه وسلم(愿主赐福之)”以表尊敬与祈福。此行为对于穆斯林来说是应尽之义务,但,如若非穆斯林也同而行之,阿拉伯人相信,对方对于自己的宗教是尊重的真诚的。
  •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穆斯林相信它是由真主降世于穆罕默德圣人(愿主赐福之)从而劝诫世人,它是真主的语言,是最后一部天启经典。紧随其后的是圣训,及穆罕默德圣人(愿主赐福之)的言行及默许,伊斯兰教视其为除《古兰经》外,第二个伊斯兰教法根源。可见,二者在伊斯兰教及穆斯林心中都极为重要,而二者又以阿拉伯语书写或记录,所以无论学习亦或是研究阿拉伯语的人来说,了解和掌握一些《古兰经》和圣训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著名的阿拉伯语教授——杨孝柏教授,虽为汉族,但熟背《古兰经》及圣训中多个章节和语句,在其文章和教学中常“引经据典”,讲解其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说服力极强,深得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甚至阿拉伯学生的喜爱。

笔者作为其学生,受益匪浅,在旅埃留学期间,曾因此受到阿拉伯人的敬重。一日,在餐馆饭后,准备结账离去时,发现友人未将其盘中饭菜用尽,笔者二话未说,只诵了一句“وكلوا واشربوا ولا تسرفوا انه لا يحب المسرفين(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该友人听罢此言,立刻面红耳赤,当即用尽盘中饭菜,事后不断抱歉,从此该友人与笔者关系甚好至今。

综上所述,在与阿拉伯人日常交际中,特别在国内,阿语学习者适当使用已经充分融入阿拉伯人生活中的伊斯兰教语言,可使其倍感亲切,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加深二者之间的友谊,无论在生活、学习、工作方面都会带来极大的方便。

笔者在国内的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个由于不知伊斯兰常识的阿拉伯语笑话。一日,笔者去拜访一位阿拉伯语翻译朋友,恰逢其正在翻译一份出生证明的阿拉伯语稿件,笔者无意中看见了出生日期一栏的翻译内容:1426年10月27日,顿时大吃一惊,不知所措,对这位朋友说道“这是哪来的神仙亦或是妖精,出生在那样的年代”。此时,他居然还面不改色,将原稿置于笔者眼前,忿忿地指着出生日期一栏,说道“这明明是1426年,没有任何错误”。笔者只好无奈地向其解释,这种日期其实是伊斯兰教历,翻译时须将其换算成公历,或在教历后添加公历注释。听罢,该友人顿时恍然大悟,脸一下红了起来,连忙说道“幸亏你及时发现,要不,不但是笑话的问题,工作恐怕不保!”。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拉伯语 伊斯兰文化

上一篇:宗教资产不该商业开发
下一篇:青海河湟穆斯林书画研究院 第二届领导班子调整名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