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埭丁氏回族汉化的研究
分享到:
2013-01-09 23:39:26 【来源:】 点击:

    陈埭丁氏回族汉化的研究
 

     陈埭丁氏回族聚居于晋江市陈埭镇的……七个行政村,有回民17,000人。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祖从回教」,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民族。其一世祖「自苏货贾于闽泉」,卜居泉州城南文山里。元代末年,三世祖「植业于城南之陈江」,因而举家迁居于今之陈埭。六个多世纪以来,丁氏「业日以拓,族日以大」,发展成今被誉为「陈埭万人丁」的大姓钜族。然而,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

 

      汉化,是一种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共同生息和交往中,其文化整体或部份地丧失本文化的特征而趋同于汉文化的现象。那么,丁氏回族的汉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汉化的时间与过程如何?促使其汉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里,笔者拟就以上问题略作一番考察和分析,从而对丁氏回族的汉化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
 

     丁氏回族的汉化,突出地表现在接受了汉民族的传统观念。宗祠的建立和族谱的修纂,是其重要的标志。
……
……
……

 

     丁氏回族的汉化,明显地反映在宗教习俗的变革方面。根据笔者在丁氏回族社区对近半世纪以前的社会民俗状况所作的田野调查收获,从以下五点描述其宗教习俗方面的汉化表现。

 


 

 

     第一、宗教信仰。崇奉佛、道教和其他诸神祇在丁氏回民中已成普遍现象,甚至还有一部份人信奉基督教。…… 第二、祭祖活动。在丁氏回族社区,祭祀祖先的场所,除大宗祠外,还有小宗祠和祖厝。…… 第三、节日庆典。丁氏回族原有的礼拜、封斋,以及宰牲等重要的「祖教」礼仪和节日,已全然消失而完全汉化。他们按当地汉族的习惯欢庆「四时八节」,即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立冬、冬至和春节(年兜),节日庆典活动亦如是,元宵闹花灯、清明祭祖墓、端午缚粽、中元普度、中秋团圆、立冬「补冬」、冬至食圆、年兜守岁,回汉同乐,融为一体了。 第四、丧葬仪式。……丁氏回族的丧葬仪式,早已不见伊斯兰教之痕迹,而遵汉俗有过之而无不及。丧事的举办,虽因各人的经济条件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仪式之繁简和费用之丰俭有别,但与闽南汉族同样离不开侈费和迷信两个特点。 第五、婚姻仪式。闽南汉族社会中存在种种不同的婚姻形式,……所有这些婚俗丁氏回族都无不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丁氏回族文化内涵已经失去伊斯兰文化因素,而完全趋同于当地汉文化了。


 

 

     <二>
 

      在「断以节斋府君为始」至今近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丁氏回族文化经历了一个逐渐趋同于当地汉文化的汉化过程。丁衍夏的《祖教说》,不仅描述了丁氏回族汉化的详细情况,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认识其汉化过程提供了线索。

 

      吾家自节斋公而上,其迁所自出,俱不得而详也。由其教而观之,敦乎若上世风气之未开然也。如殓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而浅,衰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品,为会期,日西相率西向以拜天。岁月一斋,晨昏见星而食,竟日则枵腹。荐神惟香花 (注一),不设酒菜,不焚楮帛。诵清经,仿所传夷音,不解文义,亦不求其晓,吉凶皆用之。牲杀必自屠而后食,肉食不以豚。恒沐浴,不是不敢以交神明。衣崇木棉不以帛,大率明洁为尚也。夏稚年习见如此。厥后殓加衣矣,殡用木矣,葬逾时矣,衰麻棉半矣,祀设主矣,封用圹矣,祭列品矣,牲务肥腯矣,天多不拜矣,斋则无矣,牲杀不必出其屠而自杀矣,衣以帛矣,交神不皆沐浴矣,酒果设矣,棉帛焚他神矣,祀先则未用也,香花之荐犹故也。今则祀先有焚棉帛者,牲杀不必自杀与其屠者,衰皆以麻无用棉者,葬有逾十年者,吉凶有用黄冠浮屠者,食有以豚者。


 

 

     《祖教说》具体地记述了丁衍夏「稚年」、「厥后」及「今」所亲身经历的三个不同时期的丁氏回族在宗教习俗方面的变化情形。丁衍夏字宜昌,号味莲,居十世,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生活在嘉靖之初,「厥后」为嘉靖中,「今」应是丁衍夏修纂族谱的万历初年 (注二)。丁衍夏的一生正处于丁氏回族宗教习俗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然而,如果把这看成是丁氏回族汉化的开始,那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姑且不论丁氏宗祠的建立和族谱的修纂始于明初,还有许\多迹象表明,在丁衍夏稚年之前,丁氏回族已经开始汉化了。

 

     其一、虽说「祀不设主」,但类似「立于宗庙以栖神者」的「主」,在嘉靖初年以前便在宗祠里出现了。《雁江怀古山房私谱》载:

 

     按一世至四世祖考妣不设神主,惟制一木屏列而书之。其后则我汾祖宦回手书也,纪列祖考妣生卒年月日时及其葬处,至于仁庵公独详。……夏及见之,此木屏毁于倭,今之木屏则再制矣。


 

 

     原木屏为「汾祖宦回手书」。汾祖即八世丁仪(字文范,号汾溪),生明成化八年(1472年),登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榜进士,历官四川按察司佥事,卒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享年49岁 (注三) 。木屏之制,在丁仪去世的正德十六年之前,丁衍夏尚未出世。做一木屏列书一世至四世祖考妣以供祭祀,实质上就是一种神主牌位之设。这与今祖厝神龛中所供奉的那种「化主」 (注四) 后用来纪录若干祖先忌辰而制作的木屏,其性质是一样的。再者,《丁氏族谱》记载祠堂里供有「岁祀瞻拜」的四世祖仁庵之「遗像」。这幅遗像,是仁庵于洪武年间因白莲会案被逮系京师狱中,「乃同系诏狱名画笔也」(注五) ,出狱时「其小影夹置衣领中以行」而带回家来的 (注六)。此画像被奉为祭拜之对象,一定是仁庵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去世后便开始了,比起木屏之设要早得多。所谓「祀不设主」,很显然丁衍夏是不把画像和木屏看成后来「祀设主矣」的那种「木主」而言的。画像和木屏之设,虽然与后来的那种每位死者独立设神主牌位的「木主」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也是一种设主。假如把丁衍夏所云「祀不设主」视为当时丁氏没有祖先崇拜的观念和行为,那就错了。「祀不设主」清楚的表明在!
 

     所谓的设主之前已经有了祭祖活动,虽然没有设立后来的那种「木主」,但祭祖活动正是以瞻拜画像和供奉木屏而展开的。如果像有的人片面地把当时的祠堂说成是清真寺 (注七) ,那么对于这些现象是很难作出解释的。……

 

     其二,在墓葬形制上,嘉靖初年以前,并非都是「封若马鬣」。目前已知的丁氏祖先采用伊斯兰教徒塔式墓形制(注八) 安葬的,有一世至三世祖暨妣。……然而,到了第六世便开始采用汉式墓制了。从谱载六世祖龙隐妣陈氏墓之「合葬墓图」观之,墓前立有由石牌与石案组合而成的墓碑,上刻汉文「陈江龙隐丁公墓」,墓后墙壁掩三面环绕,是为汉式墓 (注九) 。稍后的七世祖常卒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与继妣王氏合葬墓,族谱更明确地标示「此为灰墓」(注十) ,完全属汉族墓葬形制。……


 

 

     注一: 编者按:非伊斯兰礼仪。
 

    注二: 丁衍夏《汾溪志》,「志就」作《纪略引》于「岁在万历丁亥中秋之望」,可见谱成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所谓「今」即当万历初年也。
 

     注三:《泉州回族谱牒资料选编?汾溪公行状》。
 

     注四: 所谓「化主」,即当宗祠或祖厝神龛阶满,难于容纳后来之木主时,择日将若干早逝者木主烧毁,同时将其忌辰抄录入族谱,并逐一记录在一个特制的木屏上摆\于神龛中继续供奉。
 

     注五: 《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纂述世谟》。
 

     注六: 《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仁庵公传》。
 

    注七: 四陈达生,<明朝时期陈埭丁姓穆斯林的改宗及其清真寺>,注八: 《陈埭回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编者按:非依伊斯兰教规。
 

     注九: 《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六世祖龙隐公妣陈氏合葬墓图》。
 

     注十: 《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东塘祖茔纪略》。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陈埭丁氏回族
下一篇:宗教资产不该商业开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