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汤瓶壶
分享到:
2013-11-12 17:35:21 【来源:】 点击:


       百善孝为先。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作为穆斯林孝道的分量被提升到了信仰体系中的一部分。
 

       尽管李忠明已经在大上海逐渐站稳了脚步,尽管他已经融入了清真寺这个大家庭里,尽管他踌躇满志地计划着事业的进一步开拓,然而,母亲的固执打乱了他所有看似详细的规划。他没有选择,只好变卖家产,告别亲友,雇了一辆马车,带领妻子儿女,陪伴着母亲返回故乡。


       母亲安然归真后,他于1948年又辗转到武汉,计划着二次创业,在汉口大智门重新开设清真小吃店。独到精细的面点手艺,为武汉回民小吃增加了一个品牌。他的炝饼,包子是每天回汉民众排队争购的一大亮点。


       真主的恩典,不仅让他摆脱了初来乍到经济上的困境,他深厚的教门功底,加上热心慈善事业、常常帮助穷人、孤儿,也得到汉口穆斯林的赞赏。不久,就被三码头清真寺(今天的民权路清真寺)推选为学董。


       这个清真寺原名广益桥清真寺,位于汉口民权路。据宣统元年(1905)所立清真寺碑刻载:该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置产建造”。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系古典宫殿式木质结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辛亥年(1911)遭大火焚毁后,又在原地复建如初。1930年拓展汉口马路时,被拆后,仿照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格局进行重建。建筑面积缩小至750平方米,改为砖木结构的3层楼房建筑。
 

      该寺有过辉煌的历史,先后曾培养出一批知名阿訇,兴办过回民新型学校。


       抗日战争初期是回民抗日救亡活动的非常时期,汉口市回民战地服务团所在地(后改名为中国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青年服务团也在该寺成立。直到解放后,武汉市回民联合会、武汉市回民文化协进会、武汉市伊斯兰教协会均先后设于该寺。


       李忠明老人回忆;当时的杨寿廷阿訇非常能干,在回族中威望极高。他们配合得非常密切,经常组织各种传播伊斯兰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得到清真寺乡老们的认可,也得到各级政府的满意和放心。


       李忠明是解放后首届武汉市政府的回族人民代表、禁烟禁毒联络员。


       遗憾的是,1956年,无意中与当时民政局一位回族干部谈话时,对方问他“民族重于宗教还是宗教重于民族?”


     “当然宗教重于民族了!”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当时平凡的言语,的确没什么异常,更没有任何顾忌。可是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时,这句话变成了罪证。老人被戴上了“右派分子”帽子,成为被监督、改造的对象。


       1958年,因孩子们也遭牵连,他们夫妇被迫又一次搬家、迁徙到了郑州。


       我与李忠明老人接触的初期,75岁高龄的他,每天早上做过晨礼后,还是雷打不动地在国棉四厂家属院扫地,只为挣到每个月的30元钱。因为他没有退休工资,不愿意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他认为,自食其力地活着,会更有意义。


      我每次去看望他,大多时间都看到他在学习《古兰经》、重温伊斯兰教知识。


  年近古稀的他,时不时地开些玩笑。每次都会让我将吊在他屋顶上的竹篮取下,把平时儿女们买来的点心,让我品尝。当时,我并没有真正理解他钟爱我的原因。很久之后才体味到,他始终怀揣着希望,期盼他的晚辈中多几个坚守走伊斯兰道路的人。


       也就是在他那里,我第一次系统地研读了《回教真相》、《礼拜必读》等当时少见的教门基本信仰小册子,多次静听他对造物主的敬畏感受。


       润心般的信仰传播收获,胜过任何著名导师的照本宣科。


       几年后才了解到,他从改革开放初期,就与好朋友许占奎老人一起,坚持每个星期天的早上,风雨无阻准时步行到郑州劳动文化宫操场,向十几个回民男女退休工人一边教授舞剑健身、一边讲述伊斯兰信仰基本、礼拜知识。后来听说,这个小团队逐渐发展到四、五十个人,一直坚持到他重病卧床不起。


       老人只是个极普通的穆斯林,就连郑州,很少有人会想起、提及他的名字。但是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尽力在做着。他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装腔作势。他平静似水、他清淡若兰。他不需要别人知道他做过什么贡献,更没有奢望得到后人的褒奖。他一生追寻的———只想获得真主的喜悦。


        伟大,往往来源于平凡。


       直到今天,每当想起他们那一代阿訇、乡老们的行为举止,顿时感悟到,我们当代人真该惭愧地无地自容。因为,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么宽松的自由时代里,却过于追逐着物质生活的享受,时时刻刻被资本和浮躁绑架着。我们不愿意认清自己的本质,削弱并丢失着宝贵、高尚的尊严。我们这个时代,缺欠的是精神的坚韧、倔强的毅力。留给我们的反思太多太多!


       1992年,在国外出差时,得知外祖父李忠明阿訇归真了。回到郑州,我专程去墓地,为外祖父做了虔敬的“都阿宜”,祈祷安拉提高他在天园中的品级。


       岳母从内屋取出这把汤瓶壶,郑重其事地转交给我。没有说教的话语、没有动感的遗言。此时无声胜有声。唯有我自己,能够感受到壶的份量、壶的内涵,理解外祖父的重托和期盼。
 

       老人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每次目光落在铜壶之上,都能够引起一串敬慕的回忆、一次无声的激励。
  
  我突然想起了鲁米的诗,我想对我的读者及晚辈诵读一遍:“静静细嚼/真主那甜如甘蔗的爱吧/并让自己长保赤子之心/如此/你的脸庞/将绽放出嫣红之光/像那盛开的紫荆花。”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汤瓶 穆斯林 伊斯兰 老人

上一篇:两大派穆斯林冲突是对世界最大威胁
下一篇:与恶魔的对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