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族清真寺汉文匾联看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
分享到:
2013-12-24 11:57:59 【来源:】 点击:

  五、从汉文匾联看回族伊斯兰文化的某些特点

  中国的匾额、楹联,具有广泛的、鲜明的宣传意义,既可显名,亦可明义。回族穆斯林利用汉文匾联这种形式,成功地宣传了自己信奉的伊斯兰教,并使之带上了中国的风格和特色。不妨说,遍布全国各地的回族清真寺中大大小小的汉文匾联,为我们研究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上面一些粗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回族穆斯林成功地坚持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汉文匾联的主要作用之一便是对教内申明教义,要教民巩固和坚定信仰。从上举匾联中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在要求教民牢记自己源于西域、坚持认主独一、坚守“五功”、坚持伊斯兰教三大基本原理(信仰、义务、善行)等方面,是谆谆嘱咐、寸步不让的。正是由于对教内的这种持久的宣传教育,才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和传续下来,这也是回族穆斯林得以独立于中国民族、宗教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中,有浓厚的苏非派思想。苏非派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自从安萨里(1058-1111)继艾什尔里(873或874-935)调和了理性主义与正统教义以后,将苏非派的神秘主义纳入了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使之合二而一,形成具有神秘主义性质的阿拉伯官方神学。随着苏非派教徒来华布道,苏非派著作流入中国,以及中国穆斯林朝觐途中与苏非派思想的接触等多种途径,苏非派的神秘主义思想在回族穆斯林中有了广泛的传播。上举匾联中有不少内容都反映出苏非派思想的影响。比如在认主学方面的“物我忘尽归初境”、“有感斯通”、“赖真宰,脱二虑,窥妙本,不出我性;超万缘,归一体,视太极,若在我身”等等,都是在强调摈弃尘世声色,不忘人生最终归途,实际上是在讲神人合一的问题,而神人合一论恰恰是苏非派神学主张的核心。苏非派认为,人们必须做到个人灵魂的净化,排除尘世的一切私欲和杂念,集中精力思念真主,向往真主,把真主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真主的爱合而为一,就可以纯净思想,达到灵魂的入神状态,从而使人与真主的关系交融与和谐,享受到神人相通时的“快感”。到那时,就会像苏非殉道者哈拉智(852-922)所讲的那样:“他我分彼此,同是一精神;他想我所想,我想他所思”;“我即我所爱,所爱就是我;精神分彼此,同寓一躯壳。”(116)达到了这种神人合一的境界,据说就等于灵魂得到了解救。上述匾联追求的正是这种境界。

  又如关于修炼道路的三乘说,修持方式的苦修勤练,恭维教主的“通微达隐,皈依穆教得真传”等匾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非派的思想。苏非派是以出世主义为主的宗教派别,消极的厌世、避世,追求清静无染的精神境界,鼓吹忍耐和屈从,是其社会人生观的核心。而这种人生观,在回族清真寺的汉文匾联中表现得尤其充分,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3、回族穆斯林大量借鉴和吸收了儒、释、道特别是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从而使自己世代信奉的伊斯兰教带上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他们采取拿来主义的学习态度,将儒、释、道各家的某些语言、概念和思想拿过来,为己所用,形成了以伊斯兰教经学为体、宋明理学为用的中国伊斯兰文化。如马启西所撰那些对联:“人人具我真面目,弗失即是我;物物显他假形象,化尽就如他。”“清岂易清,欲清须一尘不染;真诚难真,要真宜万缘皆空。”“为性海,为灵根,化有无之妙用;曰元勋,曰首命,显动静之玄机。”(117)其中就颇有佛教思想的意味。而四川阆中县巴巴寺匾联“道气犹真”、“性静神凝”、“虚灵不昧”及“真常留宇宙,清静著巴渝”等,又使人觉得飘飘欲仙,道家味道很浓。难怪合肥张广健为青海西宁东关大寺寺门所写对联竟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伊斯兰教“清净明心,义通释旨;真实进德,礼合儒宗。”(118)正因如此,中国伊斯兰教才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褒赞,受到一些道学家、理学家代表人物的承认。据传,北宋邵雍为之写过“道见知洪”匾,南宋朱熹为之写过“百世好教”匾。这两方匾曾一度高悬于山西太原清真古寺,其中邵匾至今尚存云。(119)诚然,封建统治者及其文人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撰写匾联,不过是对少数民族人民软硬兼施、剿抚并用政策中“软”和“抚”的一面,是为其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而搞的一种统治术;而回族穆斯林也不过是借封建帝王、官僚、文人书写匾联之手,保护自己,弘扬自己的伊斯兰教。双方实际上是在互相利用。但是,这种互相利用的事实本身即可说明,儒、释、道三教合流而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宋明理学,对于中国伊斯兰教确有影响;回族穆斯林对于这种影响,也确是乐于接受的。他们将这些明显盖有儒家印记的汉文匾联,书写、雕刻、悬挂在清真寺中,表达着自己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和态度。

  回族清真寺的汉文匾联,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回族伊斯兰文化是中国伊斯兰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体现中国-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汉文匾联,有人颇不以为然,曾在报刊上撰文直斥其非。(120)然而,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流及相互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绝不以任何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为转移。广大回族穆斯林,长期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影响,将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创造性地发展成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回族穆斯林群众对中国文化及世界伊斯兰文化的历史贡献。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科学的研究,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在中国文化史册上给它以应有的地位。愚意如此,尚乞方家指正。

责任编辑:伊人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清真寺 汉文

上一篇:晨礼的太阳
下一篇:多维视野下的伊斯兰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