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玉英
有事,你说话。这不光是小品演员郭冬临的经典台词,还是焉耆镇文苑社区主任马星梅的口头禅。
马星梅不是国家公职人员,是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她在社区一干就是10年。今年本命年的她笑称自己是条48岁的蛇精,看着她笑语盈盈的模样和周身散发的精神气,一点也觉察不到此女子是个奔50的人了。
焉耆镇有9个社区,区区有特色,马星梅所在的文苑社区的特色是“居家养老”。在文苑社区“老年服务站”的墙上张贴着社区空巢老人的照片和社区一对一志愿者照片。问及马星梅社区特色为何是“居家养老”?
她回答,我们社区有5115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有395人,空巢老人有18人 ,孤寡老人有 3人,她的一口清令我很是惊讶。
我的表情惹笑了马星梅,她淡然笑笑说,我们每一个社区工作人员都对自己所管辖片区居民情况了如指掌,况且我在这个社区工作了10年,谁家门朝哪儿开,我都知道。说话间,一个年约50多岁的回族妇女走进会议室,身后跟着一个怯怯的年轻女孩,看似一对母女。
马星梅站起来说,阿姐,有啥事,你说吧。愁容满面的母亲见她像是见到了主心骨,为难地说,马主任,你给我女儿再找份工作吧?你也知道她前不久嫁人了,女婿在四处打零工,收入不稳定,我也没力量帮他们。
马星梅轻叹口气说,你女儿手有残疾,我给她找了几份工作,都无法胜任,现在即便是看大门的工作,也要对进出院子的车辆、外人进行登记,可她的手连笔也握不住呀!就算她能写字……她能写字,你就给她找个看门的差事吧?母亲忙不迭地打断了马星梅的话。
马星梅耐心地说,你也知道丫头一个人当不了一班,还要给她配一个人,再一份工资谁开呢?那咋办呢?母亲闪着泪花望着马星梅。从她俩的交流中,我得知这是一位单亲母亲,多年辛苦拉扯大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残疾,好不容易嫁给了来自乌鲁木齐郊区的回族孤儿,希望社区帮女儿找份工作,再帮这对可怜人儿申请一套廉租房栖身。马星梅眼眶湿润了,她指点对方赶紧把女婿的户口迁过来,这样才有资格申请廉租房。她劝说母亲帮女孩在社区开一家小小的便利店,最少能挣个米面菜钱。
目送母女俩走到门口,马星梅突然想起了什么,起身追过去,丫头,走,我带你到管计划生育阿娘那去给你做个孕前登记,让她们指导你将来生个健康的胖娃娃。过了一会儿,马星梅返回会议室,手机响了,她歉意地向我点头示意了一下,便接听电话:有事,你说。昂,你说的那个新来住户情况,我入户核实后已经反映给镇领导了,我们先对他进行临时救助。对了,某某家儿子有复吸动向,你多注意。
她挂了电话后告诉我,通话的是社区片警,原则上社区工作人员要和片警联合进户走访,可繁杂的社区工作使他们很难有共同的作息时间,便及时相互通报彼此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尽最大可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马星梅热情地带我到社区温馨的“谈心室”和安装有康复设备的“康复室”参观,她骄傲地说,针对社区居民老龄化人数逐年增多,我们社区面积550平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家政服务、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医疗服务、精神慰藉、政策咨询六大类服务项目于一身,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宗旨。我想起会议室墙上挂着的一面书写“有你们的付出 有民众的温暖”锦旗,便问起因。马星梅说,送锦旗的汉族老人柴文钦眼睛高度近视,近乎失明, 2011年患病住院,使原本窘迫的生活更加困难。他们把老人的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在镇领导沟通、协助下,社区在民政局为其申请到了大病求助资金,帮柴文钦一家度过了难关。
我还想听其他锦旗的故事,马星梅的手机又响了,她用熟练的维吾尔语在和对方交流,我安静地坐在“谈心室”的藤椅上听“天书”。
过了好一会儿,电话终于挂断了,见我伸着大拇指,马星梅爽朗地笑了。她说,小时候有维吾尔族玩伴,学会了简单的维语。10年的社区工作,自己从连比带画,汉语加维语的夹生饭维语,到了今天能和维族居民流利交流了。社区的维族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找她说事的重要原因是自己会说维语,大家好沟通。
马星梅告诉我,刚才来电话的是社区内维族单亲母亲穆尼热·哈斯木,这个女人很坚强,独自抚养一个上高中的儿子。几年前,社区了解到她是无房户,没能力购置房屋,便让她申请廉租房。好强的她说自己的儿子在一天天长大,不方便与母子居住一居室的廉租房,她要靠自己的能力买房。她擅长做糕点,租了一间铺面,开了一家维吾尔族传统糕点房。她的糕点房经营状况不错,一年后,扩大经营时遇到资金困难,社区为她做担保,争取到了“小额贴息贷款”资金3万元。好景不长,糕点屋内的气味诱发了她幼年落下的病根-----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后,发展成了哮喘,迫使她把蒸蒸日上的糕点房转租出去。
现在儿子快高考了,自己也没啥收入,买房子的理想破灭了,她恳求社区帮自己申请廉租房。为了安抚她脆弱的心灵,社区积极为她争取到了廉租房的指标,刚才她来电话就是询问廉租房分配方案啥时间公布?马星梅的话音还未落,两个戴孝的回族青年男女走进来,没等他们张口,马星梅拉开自己的皮包,拿出200元现金说,老人的“头七”快到了,这是镇领导从县民政局为你们家争取来的临时救助金,你们办理完老人的死亡证明书,到社区救助站领取一袋米、一壶油,回去好好地给老人过“头七”。
女青年感激地说,我阿妈让你们“头七”上接个“杜瓦”。马星梅说,给你阿妈带问个赛俩木,“头七”我们尽量争取去。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好奇地问,你们连居民“头七”也参加吗?马星梅点点头,居民家的红白喜事我们都参加,喜事,我们自己掏腰包,送上我们的祝福;丧事,从民政局争取救助金,送去政府的关爱。说句不怕你笑话的大实话,像我现在一个月有1100元收入的人,刚开始工作每月只有几十元工资,老公收入不稳定,家里根本是入不敷出。前些年,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读高中,要不是父亲健在时常常接济我,我都不敢想自己的日子咋过下去?提到父亲,马星梅潸然泪下,她说,自古忠孝两难全,父亲病重时,正值“7·5”事件发生后不久,为了社区的安定,大家都在轮流值班,社区干部还要带班。当接到父亲病危电话后,自己先安顿好了值班事项后才骑车奔回家中。
进门开到父亲已经停放在客厅中央的一堆沙子上,身上覆盖着两米白布,一瞬间,她跪倒在地,泪水喷涌而至……马星梅陷入到了对父亲的追思:当我成为县政协委员时,父亲花600元给我买了一部手机送到会场外,他说,我丫头下岗再就业,从普通的公益性岗位上走到了人面前,有了政治地位,这是大大给你的奖励。前年,我在州上参加民族团结先进工作者表彰会,有幸地会上作了经验交流,说到这段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台下也呜咽声一片……马星梅声音哽噎地说着,双手在不停地拭泪,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
马星梅的手机再次鸣叫,她拿起手机一看,忙大声说了个“赛俩木”,紧接着又是,老姨夫,有事,你说!昂,行,明天3月2号星期六是我外奶奶的祭日,我几个娘娘家都念索尼,我星期天去看你。挂了电话的马星梅看到我探寻的目光,解释说,刚才自己称呼的老姨夫是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王德奎,几年了,老人的米面油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帮他买到家,拆洗被褥、衣服是一对一志愿者提供服务。不光是他,其他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也经常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无偿服务。你不知道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有多可爱,他们大多和我一样是公益性岗位,尽管工资很低,可隔三差五去看望老人时,从不空手。不是买把挂面,就是买把青菜,或买几个馍、烤饼、馕,这么多年,这个习惯没有间断过。随着棚户区改造,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量少了。以前,刮风下雨,我们就往危房居民家跑,尤其是孤寡老人,帮他们加固、修缮危房,临时将老人安置到安全地带。我们看望社区老人的次数远远超过对自己父母照顾的次数。
哦,你们社区的人个个都是“活雷锋”呀!听到我由衷的赞叹,马星梅坦然地说,也许我们这些60后、70后是听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长大的,也许是奶奶那句“宁给饥人一口饭,不给饱人一斗粮”让我明白做人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的道理,也许是父亲教育我,政府给你们配备了这么好的办公条件,培养你们工作能力,给了你们政治地位,你们就应该把政府的工作干好的话语始终在耳边回响,促使我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说心里话,我对“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现象很是反感。我认为雷锋是个有感恩心的人,他感激党培养了自己,供自己读书,走上工作岗位,还让他参军,学会了开车,所以,雷锋用处处做好事不留名的行动来报答党的恩情。我们都应该学雷锋有颗感恩的心,不要抱怨,更不要牢骚满腹,力所能及地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会发现,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也是件幸福的事情,你能找到成就感。
2011年冬季,我不慎脚骨折,不光县镇领导上门探望,社区的居民闻讯不分民族纷纷去家中看我,十几个鸡蛋,几个馕,几公斤牛骨头……我何德何能赢得这么多人的关注?不就是我身为社区干部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吗?每次目送探视我的人,我都在心里期盼自己的脚快快好起来,我要好好回报关怀我的领导和居民。
夜幕降临,我们走出文苑社区办公楼。分手时,马星梅说,寇老师……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有事,你说话!俩人笑了……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上一篇:中国回族作家一览(部分)
下一篇:听,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