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之福
焉耆镇上四号渠蔬菜队被人誉为“焉耆的华西村”,因为地处焉耆镇辖区,随着焉耆城市建设的发展,他们家家都在一夜暴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元户和几百万元户。你问一下上四号渠村的人,谁家没有几套楼房、十几套楼房,失地村民手里还有几十万、几百万的补偿款。
菜农们富了,村委会家底子也不薄,底气也很足。来到与迎宾社区同居一院的村委会,感觉气势不一样。他们的地盘有亭台、小桥、绿树、鲜花,颇有园林味道。我在和村委会书记李新明交流中得知,上四号渠村人多地少,人均土地0.5分地,是典型的“城中村”,发展壮大村经济迫在眉睫。十几年前,开发商建造“宏昇商贸城”时,村委会购买了600平米的地下室和600平米的商铺,现在每年有7万2千元的租金收入;开都河畔铁路桥西侧,村委会修建了800余平米的保鲜库,每年获取承包费8万余元;靠地缘优势,在218国道附近修建的“海丰商务宾馆”有22470平米,承包费20万元。村委会面朝迎宾西路修建的三层小楼有697平米,转租给“太平洋保险公司”,每年可得租金5万元。这两幢建筑,村委会采取集体出一部分,建筑商垫资一部分,用承包费逐年偿还建筑商垫资的方法修建的,预计3至5年还清欠款,村委会就拥有700余万元的不动产。审计局审计这些财产不下2000万元。李新明书记骄傲地说,我们村委会已经为村民购买了8年的农村合作医疗,缴纳了8年的浇灌土地的水电费,这两笔开销在16万元左右。早些年失地村民中有人沦为贫困户了,比如吐逊就是逐年失地的贫困户,他没有谋生的技术,也不懂经营,坐吃山空。当他生病需要住院却拿不出钱时,我们村委会送去现金3000元,使其能安心在医院接受治疗。村子里无论哪个民族,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去世,村委会送上200元的安抚金。70岁以上的老人逢年过节,村委会成员带着慰问品上门看望。听到各社区在为居民办理“五七工”退休手续,村委会出面协调,得到镇领导的支持,为全村137位老人争取到了国家的好政策,村委会成员全程代办“五七工”退休手续,使老人们坐在家中轻松拿到了退休金。对极个别失地早的老人拿不出交纳的费用,村委会动员其子女按能力大小分摊,帮老人垫付费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老人晚年无忧,老有所养。
李新明笑称自己也是拆迁致富的村民,2003年高速路征用了他6亩半地,补偿金是20多万元。他用这笔钱给妻子投资了服装店,自己购买了奥拓跑出租,日子过得很红火,还带动了周围的村民纷纷购买奥拓,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南北岸干渠景观带拆迁时,他因房屋拆迁,得到4套楼房的补偿,一套126平米的楼房他们自住,3套85平米的楼房,一套售出,两套出租,妻子也安排在解放社区工作了。这位土生土长的回族汉子转而严肃地说,2003年高速公路征收土地,我们蔬菜队共计失地300亩,我们很多村民没有合理化用好补偿款,有盲目投资失败的,有挥霍无度的,有坐吃山空的。南北岸干渠景观带和公务员小区征收补偿金比2003年高,村民马学林2011年房屋拆迁得到14套楼房,土地补偿金280多万元,他为3个儿子每人购买了一辆出租车,还有剩余资金。焉耆城市建设富了焉耆镇的村民,这些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菜农一下子步入百万元户,几百万元户的行列,这笔钱该咋用,很是茫然。村委会吸取以往的教训,决定帮村民当好家长,理好财。保鲜库旁边有300亩土地,村委会决定100亩做鱼塘养鱼,10000平米用来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村委会自筹部分资金建现代化养殖区,引导、号召手里有闲钱的村民以入股的形式10户为一个养殖合作社,帮村民钱生钱。初步已有4个养殖合作社商议以牛羊育肥为产业,村委会力争5月中旬将圈舍建成交付使用,每个圈舍可圈养牛1000头,羊2000只。村长何永林凡事都自己先尝试,他跑过长途运输,搞过奶牛养殖,现在他和村民合伙盖了一幢两层小楼,成立了“永顺合作社”,想以焉耆回民农家菜为主打品牌,做大做强焉耆的回民农家风情园。李新明雄心勃勃地描述上四号渠村的愿景规划:2015年,发展大型回民农家乐风情园;利用火车站货场20亩土地修建大型储存库,向外承包或出租;搞特色养殖,如狐狸、孔雀等;成立物业公司,招收失地村民子女做保洁、维修工作;引导村民以入股形式成立“民间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债务还清后,为村上60岁以上老人购买新农保,给弱势家庭免费发放米、面、油,提高村民幸福值,让大家分享改革成果。
告别时,李新明淡然地说,我们村委会只想为村民当好家、引对路、理好财、共致富。
俯瞰焉耆,河水穿城过,汇入浩淼的博斯腾湖。街道宽阔、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鳞次栉比的楼群错落有致,一处处景点如明珠散落,一片片小区似锦上添花,一股股人流忙而不乱,一道道车浪快而有序。
历史古镇焉耆,远离了喧嚣,洗尽了铅华,显得那么从容淡定;没有拥挤,没有躁动,她一街一景,一街一品的框架日益清晰,显得那么秀美娴静,她就是百姓幸福的家园。
来源:穆斯林在线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上一篇:以笔当歌——纪念君悦君
下一篇:《一千零一夜读后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