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新韵 百姓家园
分享到:
2013-04-09 01:02:42 【来源:】 点击:

      这座城镇不大,9.01平方公里的辖区,有9个社区,一个村委会,一个牧业队;这座城镇历史不长,唐贞观年间,唐廷在此设都护府,唐开元年间是安西四镇之一;这座城镇名气不响,清朝政府在此设置知府、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此设行政专区、解放初期是巴州州政府和农二师司令部所在地;这座城镇不算繁华,千年沉淀的商业文化是她成为南疆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密集的商业圈是北四县老百姓购物的天堂;这座城镇的理想也不远大,就是要把她打造成“水在城中 城在园中 园在绿中 人在景中”的“花儿之乡 美食名城 商贸重镇 红酒之都”。这座城就是古老而又充满朝气的焉耆城!

                      

                                                             ------题记


 

     作者:寇玉英

 

      这条河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称敦薨之水,汉时叫通天河,唐时叫淡河。因水中卷泻大量泥沙,河底浮沙流动,河水混浊,故亦称流沙河;又因泥沙淤积河床,河水遇凶洪改道,蜿蜒曲折散漫海流,故又称为海都河。经古人不断疏导,固定为今日的河道。明代,准噶尔部落在此游牧,因其弯曲悠缓的姿态,称它为开都河。就是这条日夜吟唱千年历史的河流从源头莎尔明山一路狂奔呼啸而来,桀骜不驯的河水流过焉耆镇时变成了温柔的新娘,袅袅娉娉,向东飘然而去……
 

     古城之古

 

     焉耆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中道重镇,座落在风景旖旎的开都河边两岸,位居西域中心位置,历史悠久。两汉、魏晋至唐代一直是连结中原和中亚、欧洲的交通要道,朝廷开馆驿,设屯垦,商旅、驼队来往于中亚和长安之间络驿不绝,信使传递国书,僧侣取经传经多经此地。

 


 

 

     因此,历朝历代官府致力于在这里修建要塞城池,以备严防死守此重镇之地。

 

     民国初年有一个唱曲子的老艺人,对焉耆古城有如下的追述:“焉耆城、四角宽,上面有炮台,南靠河、北靠山,中间走平川。城里头,坐县官,十字大街四面展,维吾族人住在大河边,蒙古人占的芨芨滩。”

 

     这段唱词,极生动地勾勒出焉耆古城当年的形象。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唐时期,焉耆有两个城,一个在海都河(即开都河)以西10公里的地方,一个在海都河西南20公里的地方,这两个城现已倾颓荒废,但城墙及城中建筑遗迹尚存,一个叫员渠城,一个叫博达沁古城。

 

    清乾隆二十三年(1785),当时的喀喇沙尔府开始建筑新城。新城墙高一丈二尺,城周254丈。设东西两门,东叫德安门,西叫抚徕门,焉耆改名为喀喇沙尔(突厥语:雄伟的城)。道光八年,奏请颁赐新名为协顺城。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又再次捐募集资重修焉耆城墙。经过加固扩充,城垣周长338丈1尺,顶宽1丈1尺,城墙高2丈,四周都有门,唯西门外是刑场,所以避忌讳不开。四个城门都有古式木质结构双层门楼,城的四角有角楼。后来角楼倒塌,即作炮台,各设大炮一门,射程12里,成为一座南疆咽喉地带的雄伟堡垒。

 

     协顺城自建筑以来,办事大臣衙署,参将衙署,道台及知县衙门相继设在城里。除衙门之外,还有粮仓、枪械库、监狱等也设在此城内,驻500兵丁防守。

 

     清末作家肖雄写过这样一首《焉耆城》的诗:

 

     局势盘旋锁一关,

 

     焉耆城近海西山,

 

     奔流血浪如奔马,

 

      为统轮台不复还。

 

    从这首诗中可以说明,焉耆城南濒大湖,北依高山,东有榆树沟险阻,西有铁门雄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么评价,着实恰如其分。

 

     由于焉耆土地潮湿多碱,城墙易腐蚀倾倒。历史上,虽然修葺过多次,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墙坍塌多处。1945年,伊、塔、阿三区革命民族军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建立了革命政权。在焉耆的国民党驻军风声鹤唳,十分惊慌。驻军暂三师师长蒋汉城发动建筑新城。即从协顺城左右两端连接起筑,修好的城墙东面经过现在的第一小学和县政府,南面达开都河北岸,西面经过现在的第二小学(老一中)和第一中学(原回族西坟园)达开都河北岸。城墙因地就形,不讲究规则,底宽4米,高7米,号为新城。

 

     老城的位置就是现在的焉耆农贸集市市场一直到皮毛制品厂的这块地方,至今,焉耆的老人们聊天时还在用“老城”这个地名。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古镇 新韵 百姓 寇玉英

上一篇:以笔当歌——纪念君悦君
下一篇:《一千零一夜读后感》读后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