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伊斯兰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历代知名或不知名作者,从主观的理想和愿望出发,以文学创作方式,对自身思想信仰、伦理道德,以及所处社会生活现象的爱憎、好恶情感的表露。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不同程度地接受作者的意向和理想,在思想和精神面貌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于乐,陶冶读者的心灵。回族文学作品中那种劝人行善、止人作恶的伦理思想,那些伸张正义、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会成为穆斯林遵循的准则和学习的榜样。流行于黔西北回族穆斯林中的《艾嘞娥传说》,讲述了在思拉的一座叫发勒思的城中,有一个贤明之士叫舍雷福,其妻艾勒娥颜貌倾城。一次舍雷福出外经商,数年未归。此间父母先后去世。舍雷福之弟左雷富遂起歹意,纠缠艾嘞娥。艾嘞娥不从,左雷富便买通4个老者,以通奸罪诬告艾嘞娥,她被判石击刑。行刑时,她向真主祈祷,大难不死。5个诬陷她的人,当晚即双目失明,两腿瘫痪。艾嘞娥流落他乡,自己身处困境,还时时搭救别人,但却常为那些被搭救者出买。由于她一心向主,总是绝处逢生。艾嘞娥女扮男装来到异国,以其聪明仁义被推为国王。执政两年,旧政一新。但她不贪念权势,主动让出王位,精心修道,虔诚拜主,在真主襄助下,成为一个救苦救难的大贤。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善良贤慧、忠贞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穆斯林妇女形象。以文学形式劝人行善,止人作恶,倡扬正义,树立楷模,奥秘隐微,发人深省。而寓言《头骨的声明》,讲述一个贪婪的宰相,活着拼命搜括民财,死了仍为钱所累,不得安宁。贪爱金钱的结果是“活着的时候,受它拖累,苦伤劳命;死后受它牵连,抛尸露骨”。告诫人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的人。
扬善抑善是一切诚实善良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绝大多数地位低下的穆斯林,希望摆脱压迫剥削,实现平等自由,但这种愿望又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穆斯林便将美好的理想寄托于他们创作的民间传说故事中,通过所塑造的人物,抒发他们的情感,吐纳他们的爱憎,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以此唤起人们的良知,扶危济困,趋善避恶。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主要反映农民对地主、工匠对老板的巧妙斗争,以及其他机智人物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赞美劳动人民的正直善良、勤劳智慧和乐观主义精神,讽刺懒惰、自私和自作聪明者,鞭挞剥削者和压迫者。有时为了实现勤劳、善良主人公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故事中还出现借助宝物帮助贫穷者,惩治恶势力的情节。如《南笼塔山的传说》讲述:老石匠到外乡谋生饿昏在恶霸常某家门口,常某以坏了他家风水为由欲置之死地,幸被穷兄弟们救下。老石匠以高超手艺报答大伙,所凿石器均有神奇功能———石碓舂米米香,还会增加份量;石槽养鸭鸭壮,……常某得知此事,盘算着收买老石匠专为他做事,这样自己就会有大群的鸡、鸭、羊以及吃不完的白米,……于是,常某将老石匠拉到家中,请阿訇宰羊招待,要老石匠为他凿石碓窝、石鸡盆、石鸭槽、石羊厩和冬暖夏凉的石房子。老石匠决心惩治常某。结果那些石器不仅未给常某带来一丝利益,反倒赔了钱财,最后连老命都搭上了。倡扬遵循正道,修己爱人,扬善抑恶,扶危济困的精神。
贵州伊斯兰文学作品,长期以来均为口口相传,在传播过程中修改完善,许多作品均蕴涵着历代无数不知名作者的心血,创造出许多完美的艺术形象,可谓集体智慧的结晶。许多歌谣,表情达意准确,语言优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独特的想象。人们听故事、学歌谣,其初衷并不是刻意要去学习什么,而是要感受美、欣赏美。在听和学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作品的含义,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激发或呼唤起读者相似或相同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在读者的观念中建立起作家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为作品的艺术形象感染,逐步理解和接受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从而给人以艺术享受。这也是贵州伊斯兰文学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民间歌谣是贵州伊斯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种类较多。其中以情歌为最多。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情歌是表达青年之间互相仰慕之情的一种直接方式。情欲缚人,如罗网般连接着恋人的心,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向往和追求,多采用情歌来抒发情感。情歌表达感情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讲自己的优点以引起对方注意的,也有赞扬对方美貌以求得其欢心的。但目的都是为了增进了解,寻求爱情。如,《情妹生得好风彩》这样赞美恋人,“情妹生得好风彩,好像莲花带露开;走到山前鸟起舞,走到河边鱼游来。”似有闭月羞花之美。此外,时政歌多反映穆斯林对有关伊斯兰教的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的看法及态度,与当时的历史直接关联,因此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贵州伊斯兰时政歌谣主要是反映回族起义的,体现了穆斯林的觉醒和伊斯兰教的某些主张。如《高姓大地主》诉说了穆斯林悲惨生活,号召穆斯林起来反抗压迫剥削,歌词为“高姓大地主,称霸大河(坡)堡。鱼肉穷苦人,如狼又似虎。放牧远山去,不敢邻近处。突然掳我牛,诬牛吃彼黍。逆来且顺受,图免眼前侮。谁知高益恶,勾结州官府。谎奏我造反,意欲绝我族。”又如《回民起义载史篇》说“回民起义载史篇,滇黔两省遍烽烟;无数先烈抛头颅,为替苍生解倒悬。”生活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穆斯林所喜闻乐见。它主要反映穆斯林社会、家庭生活和劳作,尤其是表现普通劳动者和妇女的生活,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等,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怀,许多诗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赶马歌》共3段12行,讲马帮虽能“找到大钱转回屋”,但却有“淋湿货物要蚀本”的时候,同时行程中也不泛“过了盘江黄瓜香”的乐趣。《赶马调》中有一首唱道:“六天六天赶一场,上驮盐巴下驮糖;驮来盐巴盘八卖,驮来红糖做油香。”充满着浓厚的穆斯林生活气息。
贵州伊斯兰文学,无论那一种文学形式,均以贵州穆斯林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生产劳作、相互交往为题材,进行加工提炼。有的作品可能并非一人完成,而是众多穆斯林民间作者经长期努力的结果,有的还可能凝结有其他民族人士的智慧;有的故事、传说虽最后形成于某地,但估计也是经多个地方边传边完善,有的甚至是由阿拉伯万里辗转传来。无论怎样形成,反映穆斯林社会生活这一点是共同的。文学创作是一个发现、认识和反映社会的活动,它可以将多种手段运用于创作,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文学作品可以多层面地反映社会生活面,描绘各种的社会事件,捕捉变幻莫测的社会场景,刻画人物的性格,追寻事件脉络,并将其生动活泼、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流传于黔西北回族中的《艾嘞娥传说》,洋洋七千言,故事时间跨度数十年,空间涉及数国,人物有贤明之士、贞妇烈女、昏庸的法官、贤明的国王、惟利是图的小人、贪婪无耻的商人,场景有家庭、集市、荒野、船舱、宫廷等,描写生动细腻,情节十分感人,揭示了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帮助读者了解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社会面貌、风土人情,使读者深刻认识善恶有报,咎由自取的本质。《桃园驻店》是歌颂“白旗起义”领袖张凌翔的,故事说,人称“普安奇侠”的张凌翔,早年与马忠、马思进赶骡子到云南嶍峨园去卖,路过桃园,因住马店与东川马帮发生冲突,东川马帮仗着人多势众,欺负张凌翔等人。张凌翔等人以高超的武功,震慑住这伙人。文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张凌翔“一个‘鹞子翻身’,手脚并用,只见四个马驮子流星般飞到二马手中,随着三爸‘挂上板壁’的话音,每个120斤重的四个马驮子在板壁上整齐地排列着;有的人还未看清是怎么回事,只听‘嚯、嚯’声响,鸡土从三爸的身影在天井里滚出几道圆圈,16个马驮子全飞上板壁,大家回过神一看,三人脸不红,筋不胀,轻松劲令旁观者瞠目结舌,天井里顿时雅雀无声。”颂扬了张凌翔高超的武艺和机智灵活的处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