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历史和心灵的一扇窗口
分享到:
2013-01-03 23:41:17 【来源:】 点击:

——读娟子和她的《喀喇沙尔回回人》

 

李海涛(巴州文联)

 

 

    读娟子的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喀喇沙尔回回人》,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辖的焉耆古城,史称“喀喇沙尔”,突厥语意为“雄伟的城”。《喀喇沙尔回回人》记载了作者娟子对喀喇沙尔历史研究的发掘和探索的成果,还融入了焉耆穆斯林的信仰、文化、风格、风俗、情感和生活。全书共分五个章节,真实客观地呈现定居喀喇沙尔二百余年的焉耆回族人的来龙去脉。


 

 

      新疆著名作家赵光鸣在为娟子的《喀喇沙尔回回人》作序时,曾这样评价:“……但这本《喀喇沙尔回回人》,却让我这样饱经沧桑的人受到某种程度的感动,我相信更多的人在阅读到她时,都会受到感动。这种感动之所以能够产生,能够引发很多人的精神共鸣,是因为它触及到人类最重要而又最不受重视的精神需要。这需要就是人们对远逝的乡土人情的重温。在乡土人情观念日渐淡薄、迅速消失的当今世界,乡情的展示和回味是温馨的。”这是一个中肯和确切的评论。因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娟子,就是出生在喀喇沙尔的青年回族女作家。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在创作《喀喇沙尔回回人》的过程中,娟子把握住了纪实文学这种边缘性文学创作的特点——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的交融。

 

     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需要翔实的史料为依托,然后在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慎重使用。娟子认真阅读了大量关于回族历史的有关公开资料,用文学描写的手法刻画了马骥(马吉)、刘同春(刘四)等一批回族重要历史人物,精益求精地在史书、档案材料以及回忆录中摘录西北回民起义等重大事件,以严肃的写作态度,真诚的渴望,记录了先民们悲壮的过去。凭借自己上下而求索得来的“史料”,为她所写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诠释。这一点,在她对河湟起义的叙写中,就体现得十分充分而又细致。同时,她还以感恩的心态,对马鸿武、苏效泉、马忠义、马学礼等活着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真实地抒写了现在的喀喇沙尔回回人,在自己的回味和反思中,重新感受和把握历史上的人与事。如果说《喀喇沙尔回回人》第二章《久远的喀喇沙尔》、第三章《喀喇沙尔回回的来源》打开的是喀喇沙尔回回人历史的一扇窗口,那么,第四章《喀喇沙尔回回的心灵》、第五章《什么叫真正的喀喇沙尔》打开的则是喀喇沙尔回回人心灵的窗口。


 

 

      娟子从事过秘书、编辑和记者工作,这些工作积累的经验无疑为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增添了许多鲜活的生气和柔韧的文气。在充分尊重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她采用文学思维方式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深化文本的社会意义,开篇以作家周涛在焉耆写下的散文《哈拉沙尔随笔》为引,被文中所描写的焉耆回回人的历史所震撼,决定拯救自己精神世界的信仰渴望。然后她义无反顾地沉入喀喇沙尔,宛然又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大规模采访的结果,是有关喀喇沙尔的历史、人物和秘迹在她面前一览无余。通过采访得到的第一手材料,让娟子了解了焉耆回回民族的惨烈、悲壮、凄苦、浸血的历史,找到了喀喇沙尔回族历史人物的人心与人格,把握住了历史人物自身性格的生动性,在获取更具个性特征和当代感的活材料的基础上,塑造出了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融会贯通的人物形象。看到这样一个个似在心里尊敬的先辈,读到这样一段段似在眼前演绎的历史,能真正感觉历史舞台上那些风云变幻的事件在幕起幕落,感受到喀喇沙尔回族历史人物英雄榜上那些具有特殊魅力的先辈在潮起潮落。在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的描写方面,娟子有着深挚而又真切的笔力,这种笔力不仅来自于她的胸襟、胆识、修养以及大量的文学创作之后娴熟的文学技巧,更多的是她对喀喇沙尔真实的眷恋和真诚的体验。

 

    在作品的结构设计和情节取舍上,“框架式结构”的运用和表达,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起因、时间、地点、过程和尾声,勾画出喀喇沙尔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人民生活百态和民族文化情怀,还根据作品的不同内容和情节,彰显了作者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从而使这部作品获得了打动人心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每一章里都有若干节,节与节紧密相连,却又各成一体,时而用丰富的史料再现出来一段历史的情节,时而用采访的片断聚合成一篇短小的故事,时而在历史的尘埃中复活出地方掌故和轶事逸闻,时而在焉耆古城大街小巷的畅游中抒写喀喇沙尔回族人今天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整部作品的五个章节里,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情感与生活的穿插,无疑也为这部作品增加了更多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回到了喀喇沙尔,娟子依然热爱这里的生活、这里的人们,还有生养自己的家乡。她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求索,真心的奉献,积极有意识地不断增加自己情感的厚度。在作品中,她以一个回家的孩子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完全地裸露了自己的心灵,大胆地流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和爱、悲与喜、离与愁,从而形成了这部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用散文体小说的写法,把自己的亲情、友情真实地贯穿在这部作品中,使这部作品更具有艺术的美质和情感的凝重,这也是娟子在纪实文学作品创作手法上的一个成功突破。正如刘膺珪先生在《写给娟子的话》中所说:“在这部作品中写得十分精彩、也是最感人的是对亲情的描写,对父母之情、父女之情、夫妻之情,都描写得细致入微,委婉缠绵,情真意切。尤其是写父亲弥留之际,那段父女牵手不舍,泪流心底,无言诀别的场景;那对儿时生活的回忆;父亲音容笑貌的再现;那祈求父亲不要离开的心态;那发自肺腑的喊声,无不写得淋漓尽致。那魂牵梦绕的哀思怎能不使读者潸然泪下。”

 

责任编辑:西宁的表情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打开 历史 心灵

上一篇:新疆回族作家娟子
下一篇:回族作家马玉梅的故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