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其中回族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回族在我国历史上虽然受到压迫最甚,痛苦最多的民族,但是也是一个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他们不论在反帝、反封建、反内战等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同各民族同心同德,冲锋陷阵在第一线。正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说哪样:“回族历代勇敢而不怕牺牲著名于世。”中国之民族运动非有回族参加难得最后之成功,打倒帝国主义非有回族之整个结合,亦势难完成。”从古到今回族英杰层出不尽,他(她)们不管是在风云突变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陕西虽然解放50多年在群众中至今留传着:“陕西回回有三马:马德涵、马子健、马平甫。”马德涵先生(1868--1958)别名:德咸,字:向治,民族:回族,家庭成分:教师,本人成分:学生;从西安武备学校毕业考进四川讲武堂上学,毕业后留母校任教官;1902年先后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和四川高级美术学校首届毕业;军校毕业即任同盟会混成旅教官。他曾是早期“哥老会”、“同盟会”、“反清同志会”会员。四川保路斗争开始他和商会会长罗纶担任“反清同志会”交际部部长;(此段引用了马德涵先生自述。据分析罗纶因该是第一部长,马德涵先生是第二部长。他担任甘肃军政府参军、四川军政府参军、参事、参议;青海、甘肃、宁夏、西康全军总教官、四川传习所主任)四川把总教练、马德涵先生革命事迹介绍中写道:“德涵先生遂转入甘肃、兰州一带兴办教育,宣传救国思想及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主张,介绍四川人民护路运动的情况,当时德涵先生在书画上已有相当成就,民国二十七年知名人士马独青邀请马德涵在扇面上画山水画,马独青看到栩栩如生的山水立即在扇背面挥笔引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崔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1912年前后,马德涵先生在甘肃、青海等地以教书绘画为生,此时他的威望在回民界越来越高,结识了爱国爱教的回汉高级将领——马安良、吉鸿昌、马麒、马麟等人....西宁总兵马麒对他的为人处事和言谈举止非常满意,委任他为随身副官,利用合法的地位,宣传伊斯兰教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马麟担任第二届青海省主席时特意保荐马德涵先生担任侄儿马步青家庭教师和侄夫人苏步青美术教师,他是早期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者,为美术事业做出了应尽力量。
民国26年(一九二七年)马德涵先生返回西安先后创办陕西回教救灾会(救穷会),回教公会,回教健身会。回教教育研究会等组织他任各会常委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立即在小皮院清真北大寺成立陕西地区最早的抗日民族组织----西安回教抗日救国联合会,他担任主任委员,他是一位有胆,有识,有民族气节的人士,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解放做出了鲜为人知的事迹。
1937年2月受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周恩来的委托先后两次深入虎穴承担了营救中共西路军神圣的历史使命,经过同马步青,马步芳艰苦卓越绝的秘密谈判,出色的完成党中央和周副主席交给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使四千多名军官先后返回革命圣地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陕西美术家协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省,市人民代表,省,市政协委员。 陕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任. 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副主席和各界代表会第一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西安禁毒禁烟委员会委员.从抗日战争前夕到1958年5月20号病故前,一直担任小皮院清真北大寺理事长。他始终坚定不移拥护中国共产党,走爱国、爱教、爱民主的道路。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是一位热爱社会主义的回族优秀代表,是中共党史上和陕西历史上知名人士,受到党政军和各界人士爱戴和怀念,大家亲切称他是陕西和西安回民领袖。他是中国共产党最忠诚、最可靠的助手和朋友。
一、定 居
马德涵祖籍南京,其父马玉堃幼年时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1848年在遵王赖文光军中担任随军中医大夫。扶王陈得才(陈玉成的叔叔)奉命西征时马玉堃调于陈得才军中担任原来的职务。经南征北战1864年(同治三年)进驻陕西以后定居在前所三坊(现小皮院),这时西安回族同全国回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政府不仅在回民居住地区“重兵防范”和“弹压”而且法律上明确规定:“回伤汉,一以十抵,汉伤回十以一抵。”不允许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反动的政策煽动下,无故杀害回族事件不断发生后引起各界知名人士和社会舆论强烈反对和愤怒,为了掩人耳目清政府命西安后补知府回民绅士马百岑和陕西督办大臣张芾为钦差大臣出面“讲和”“抚安”。张芾在途中立即撕破“讲和”和“抚安”的假脸面欲杀回民事件,使回民首领,任武、兰明泰等人进一步认识到张芾反动本质,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马百岑同任武、兰明泰研究协议时群众在轿中搜出:皇帝秘密手谕,手谕中写到:“清留汉,不留回。”这手谕一针见血揭露清王朝反动本质。在未搜到手谕前社会上到处散布先杀回回,后杀太平军,回回是太平军内应。此事发生以前,西安官吏和民团首领梅锦棠、柏景伟已经变本加厉血腥回族并鼓动:杀回民无罪,杀回有赏。清王朝留汉不留回的反动政策使西北五省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民族问题,归根到底是阶级斗争问题。”以回族为代表的民族为了合法的生存权利。从1862年到1877年回民起义一直在前仆后继的斗争中,最后在同治七年爆发了西安回民起义,这次起义的革命火种先后点燃陕西和西北五省回民起义,回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可歌可泣反压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是我国近代史上辉煌的一章。
1868年(同治七年)正月初三马德涵老先生出今天莲湖区小皮院(解放前前所三坊)。这片故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丝绸之路发源地,这片故土是中外驰名文化历史名城西安中心城区之一。这片故土是如火如荼的革命阵地,造就以魏野畴,雷晋笙为首的陕西地区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这片故土是气贯长虹,造就以著名杜斌丞、杨虎成为代表爱国人士用满腔热血和铮铮铁骨谱写国共合作的革命篇章。这片故土是人杰地灵,人文会萃的故土。
马玉堃医术高超,经常给劳苦大众看病、治疗,不仅不收钱和物,节衣缩食救济劳苦大众。劳苦大众称赞马玉堃是“看时症的好帮手”据说马玉堃一生带有两个徒弟,回民著名中医大夫马仲良是其中一位。幼年的马德涵在父亲的教育下一边在家中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做人的标准和道德他随父亲经常深入基层亲身了解劳苦大众疾苦,在他幼小心灵中懂得爱什么,恨什么,懂得什么是善,懂得什么是恶,马德涵先生次子马毅回忆资料中写到,我的家庭比较贫困,动产不动产都没有,小学毕业时候家里常以洋芋充饥,毕业后,几乎不能升学。又看到回民的小朋友多半和我一样,吃不饱,穿破衣,很多都因生活困难而失学。父亲一面教书,一面绘画写字,用微薄的收入维持艰难的生活。艰苦的生活,黑暗的社会使马德涵先生从小就养成刚正不阿,急公好义的好品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勤奋学习,不仅学好了文化知识而且喜爱诗词、绘画。千涛万漉虽辛苦,吹进黄沙始到金。由于长期孜孜不倦学习和不断努力为今后的著名画家创造良好的基础。他共有儿女八个。长子马伯龙(别名马夔)、次子马毅(别名马仲刚)、大女马艳珍、二女马丽珍、三儿马铎、四儿马灿、三女马凯珍和小儿马敦。其姐马德珍1958年4月病故终年94岁,姐夫白云鹤,(字九皋)1953年病故兰州。 曦梦如烟特作更正 【 白云鹤于民国33年(1944年)农历五月初十日殁于甘肃永登县(旧名平藩)窑街镇,时年八十岁】 二、反帝、反清、保路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