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成(1888 - 1943) ,名国桢,字德成,经名希拉伦丁,陕西汉中南郑县人,是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大阿訇、学者和伊斯兰教育家。
哈德成出身于虔诚的伊斯兰世家,其父哈希龄早年因战乱从陕西迁居上海,在上海浙江路清真寺任教长。在父亲的教育下,哈德成幼时即接受阿拉伯文和伊斯兰经典教育,稍长,入私塾读书,先后阅读了若干中国名著,,打下了汉文化的基础。从十六岁起,奉父命赴南京、河南、陕西诸省拜访名师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学业大有长进。三年后,父亲病危,他旋即从清化返回上海。父亲归真后,浙江路清真寺乡老、学董认为他品学兼优,遂推举为该寺副教长,从此他走上了献身伊斯兰教事业之路。
浙江路清真寺地处上海繁华地段,同治年间由外国穆斯林所建,被称为外国寺,入寺礼拜的外国人中以印度人为多,哈德成为三掌教时,该寺的大掌教、二掌教也均是印度人,因此,为他学习印度的乌尔都语提供了有利条件。哈德成自幼好学,在寺里仍“未尝一日忘学”,每遇外寺阿訇或外国同教,都虚心请教,切磋教法、教义。他认为替人念经,接受"海帖叶"是不合法的,为此自学英语,在外国人的写字间里打字赚些零钱,以贴补家用。
1913年,他赴麦加朝觐,次年归国。为了给发展伊斯兰文化事业筹集资金,,他联合上海的穆斯林有识之士,成立了协兴公司,经营海外贸易。1919年他任公司驻锡兰(今斯里兰卡)经理,从海外采购海参、水晶、宝石等运往香港和上海,后又在埃及留驻一年。在埃及期间,除经营商务外,还与当地各方人士交往,使他的伊斯兰教经学和外语水平均有不小的长进,除熟练地掌握阿拉伯文、波斯文外,还掌握了英语、乌尔都语和马来语,能运用几种语言与人交谈。他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精通五种外国语言,既能流利的会话,又能运用外语写作,是我国伊斯兰教界不可多得的阿訇。1924年哈德成阿訇从海外归来,次年,浙江路清真寺众乡老聘请他当该寺教长。每逢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哈德成阿訇都身穿绿袍,头戴白巾,手持念珠,面容慈祥,先用国语向穆斯林宣讲教义,然后,再用乌尔都语宣讲,根据大殿上外国人来的情况,有时还用阿拉伯语或英语宣讲,这种运用多国语言讲"卧尔兹"成为该寺的一大特点,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国穆斯林去浙江路清真寺礼拜。
1925年6月,他汇集当地穆斯林贤达和热心伊斯兰教事业的回族企业家创立了中国回教学会,大家公推马刚侯(辛亥革命后,曾任湖北军政府交通部长,二十年代在沪经商。)任正会长、哈德成任副会长。这个学会是 20 世纪上半叶我国影响较大的伊斯兰教学术团体,在近代中国伊斯兰教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宗旨是:阐明教义,提倡回民教育,联络中外穆斯林情谊,扶助回教公益事业。在哈德成阿訇的领导下,完成了以下几件事:1、先后翻译了《古兰经》个别章节;2、编辑学会月刊,刊印出版马德新著的《宝命真经直解》,编写出版了《伊斯兰教初步浅说》;3、创立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敦化小学、敦化中学和伊斯兰回文研究社。4、资助贫困家庭回民子弟升学,选送优秀学生赴埃及开罗留学。5、开办阿拉伯文补习学校。
哈德成阿訇认为"欲振兴回教,非办教育不可。"他在首先创办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又以培养师资为主要任务,改革陈旧的经堂教育。1928年他和达浦生阿訇共同创办了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达浦生阿訇任校长,哈德成阿訇任教务主任。学校校址设在小桃园清真寺。学校的宗旨是:培养传道、著书和翻译、教授阿拉伯文、波斯文的人才。设置的课程有伊斯兰经典和理论课、阿语、波斯语和英语的外语课以及一般的文化课。哈德成阿訇除了处理日常教务外,自己亲自授课。该校自建校起,共举办了4届,培养了穆斯林青年60余人,1931年4月学校从第一届毕业生中选派优秀生马坚赴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1935年5月又从毕业生中选派金子常等五名学生赴埃及留学,这些留学生毕业后,均成为我国传播伊斯兰文化的栋梁之材。
翻译《古兰经》是哈德成阿訇的平生夙愿,他认为,读原文和读译本二者并重,“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直接从原文中去理会,但也希望能有许多译本可供利用,作读原文时的帮助。不过译者和读译本的人,都要知道翻译的真正作用,不要把它估价得太高了。现在有一些人希望《古兰经》有一个标准本,这是错误的。我们只能陆陆续续地有较好的译本,有更好的译本,但是我们不可能有标准的译本”这表达了他对《古兰经》翻译事业任重道远的深刻认识。从1926年起,哈德成阿訇就开始主持翻译《古兰经》的工作。由于伍特公、沙善余二位先生均作过路透社记者,伍特公曾任上海《申报》总主笔,所以由哈德成先将阿拉伯原文逐段讲解,二位先生做笔录,然后整理成初稿,再由他将初稿与印度学者穆罕默德阿里的英译本进行对照,不断修改、润色,最后定稿,前后共译成三卷,陆续发表于学会月刊,得到了当地穆斯林的赞许,然而他们仍缺乏自信,只译了三卷便停止了。1939 年他们得知马坚即将由埃及学成回国,决定相邀他参加译经工作,哈德成阿訇亲赴香港与马坚商议译经大事。马坚于1941年从云南省亲返沪,在哈德成的支持下,马晋卿先生自愿捐出一份房产,作为译经经费,此时伍特公因发表抗日言论,已被日伪政府通缉,隐匿在沙善余先生家。马坚与伍特公、沙善余先生就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一起共同翻译《古兰经》。白寿彝先生写道:"阿訇虽未执笔其间,而字义之斟酌,训释之商订,恒与一再往返,不惮烦劳也。"经过十四个月的努力,译成了九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更不安全,马坚化装成商人,辗转返回故里云南沙甸,哈德成阿訇听说日伪操纵的北平回教联合总会拟聘他为顾问,立即化名为马国成,于1942 年 3 月18日悄然离开上海,到达安徽太和,译经工作不得不暂告停顿。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得知他逃到太和,便以理事长白崇禧将军的名义,电邀他到重庆来救国协会就职。他取道西安,来到重庆。十八梯清真寺拟聘他任教长,他婉言谢绝,回教协会又聘他担任编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在重庆期间,他非常繁忙,每日晨礼后必诵读《古兰经》,然后接待各方人士和朋友来访,还要到各地集会、演讲,他觉得重庆浮华而恶劣的环境,不适合他的性格和追求。他仍惦记着在云南沙甸的马坚和翻译《古兰经》之事,他对人说:"我心里总觉得云南近些。"于1943年1月13日乘车抵达沙甸,次日为他的学生马坚证婚。
上一篇:兴教救国哺育英才的马松亭阿訇
下一篇:抗日战争时期的达浦生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