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救国哺育英才的马松亭阿訇
分享到:
2013-01-06 22:50:22 【来源:】 点击:

      第四,马松亭阿訇坚持爱国、爱教、爱族的教育思想,他采取开放式的办学方式,即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使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北平和桂林办学时,他利用自己与文化界的友好关系,有计划地聘请著名学者、史学家如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白寿彝、徐炳昶、范长江、陶行知等人,来校作有关中阿文化交流史、交通史、伊斯兰教与人生以及时事等方面的学术报告。到重庆后,办起了“伊斯兰经学研究班”,聘请郭沫若、马寅初、老舍为研究班学员讲课、作报告、畅谈国内外形势。他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的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学生到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学唱抗日歌曲,在《月华》刊物上发表抗日文章。为了战时形势,开展岩洞教育和抢救被敌机炸伤的群众,在他领导下,组织学生成立“战教服务团”、“救护团”,受到当地穆斯林群众的称赞,学生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达师范培养出了若干人才,是他在回族和伊斯兰教育事业中播下的火种,在桂林,成达毕业生到回族村落调查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宣讲宗教和国内形势或到小学去任教。他又呈请教育部门批准,开设了成达师范附属实验小学5所,编写、制定了“回民小学教义课程标准”,在桂林及其附近掀起了回民办学的热潮。

 

      马松亭作为阿訇,他把弘扬伊斯兰教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纵使他事务繁忙,但他随时不忘作为一名阿訇的职责。他的“卧尔兹”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在桂林,虽然社会活动很多,却时刻不忘“教门”上的事,他到城乡各地宣讲“卧尔兹”,并应广西大学之邀,给全校师生作了“回教与人生”的演讲。在他的每次的演讲中,都把弘扬伊斯兰精神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他在1938年成达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说,成师曾以培养‘三长’为教育主旨,“这种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校长、会长技能的教长人才,这种人才能宣讲教义,去培养回民的宗教知识,再用宗教的教训去培植回民的爱国意识。”他还说:“宗教是指示人类生活的一种大道,是维系社会的一种法规。”在他得知桂林的一个偏远村庄,一百多户人家是元代穆斯林诗人伯笃鲁丁的后裔,全村都姓白,因年代久远,大多数人丢失了伊斯兰教信仰。马松亭阿訇以一个伊玛目的虔诚尽职尽责,不辞劳苦,在数名学生陪同下,亲自到该村住了三天,召集群众座谈,深入各家劝化,宣讲伊斯兰教义,使该村的村民回归主道,又帮他们重建清真寺,请同是伯笃鲁丁后裔的白崇禧将军为寺题写了“兴教救国”四个大字。

 

      马松亭阿訇每日晨礼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诵读《古兰经》,他的声音清朗,音调铿锵,委婉悦耳,犹如天籁之音,使听者不禁肃然。

 

      他一生还有一个夙愿就是翻译《古兰经》。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他指导学生进行了集体翻译《古兰经》的大胆尝试,他鼓励学生不要畏惧,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就能做成。在清真古寺的后院,一颗大白果树下,他专门为学生建了几间竹屋,命名为“白果经堂”,和学生一起日夜辛劳地译经。在他离开桂林时,已完成初稿。但是这部珍贵的译稿在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中被焚毁,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后来,马松亭阿訇客居香港期间,也曾汇聚几个好友一起翻译《古兰经》,后因他回归大陆而中断。

 

      马松亭阿訇爱国爱教,在“七·七事变”前夕,他参与了72名教授签名的“抗日宣言”。抗战期间,在桂林市他应邀参加了周恩来举行的“第三方面人士座谈会”,积极响应共产党“坚持抗战”的号召。后来周恩来称他为老朋友。在重庆时他拒绝国民党行政院长孔祥熙要他当行政院顾问的邀请,其后,又拒绝了参选国大代表的提名,他说,“我是念经的人,是吃油香、接受‘索德格’(施舍)的人,做不来行政院的顾问,我不愿意离开本行。”

 

     1948 年之后,他辗转于台湾、香港和埃及之间,寻求继续弘扬和研究伊斯兰教之路,1952年,周恩来总理通过达浦生阿訇向他发出回国的邀请,他欣然接受,立即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北京,受聘为北京西单清真寺,也就是他青年时期所在的锦什坊街清真寺。同年,参加了以贺龙元帅为总团长的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回民学院成立了阿文速成班,他又到该校任教。1953 年任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副主任。 1955 年 11 月,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他被任命为副院长兼授《古兰经》及“古兰读法”等课程。

 

     1956 年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正当他为新中国蒸蒸日上的伊斯兰教育事业感到无限欣慰之时,1957 年他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受了空前的迫害,蒙受了20年的不白之冤。但是他仍达观地对待任何事物,即不怨天尤人,也不垂头丧气,他相信终有一天会得到党和政府的正确处理。1979年他获得了彻底的平反。

 

     1980 年到 1981 年,先后在中国伊斯兰教第四、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副会长,他还连续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五、六、七届委员。任北京穆斯林建设牛街基金会名誉会长和北京市伊斯兰教经学院名誉院长等职。著有《回教与人生》、《古兰经要义》等。

 

     1985年上海市某报刊因刊登了有辱伊斯兰教的文章,引起全国穆斯林的不满,奉中央之命,九十高龄的马松亭阿訇由沈遐西等人陪同,赴上海向穆斯林宣讲民族团结、国家安宁的利害关系,使事件很快得以平息。时任上海市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接见了马松亭一行,高度赞扬他爱国爱教的行为。

 

     马松亭阿訇于1992 年元月 16 日归真,享年 97 岁。他是享誉中外的大阿訇,为了自己的祖国、母族和伊斯兰教事业,他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奉献精神和高贵的品德为世人敬仰,成为一代楷模。

 

    原载《古今回族人物》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救国 哺育 英才

上一篇:丹心报国终不悔——纪念薛文波先生
下一篇:兴教育才、德学昭远的哈德成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