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服饰文化
撒拉族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最早的衣着穿戴,具有中亚游牧民族的风格,男子一般头戴卷沿羔皮帽,脚蹬半腰皮靴,身着"袷木夹"( 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腰系红梭布。妇女衣着同男子, 只是头戴赤青缲丝头巾。尔后,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或长衫、长裤,腰系布带,富有者则系绸带,头戴黑色或白色六牙帽等,脚穿平底布鞋。老年人多穿称作""的长衫,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头巾)。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对襟汗褂,腰系红布带或绣花腰带、外套适体的黑色短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显得清新、干净而又文雅。结婚时,腰束用红、蓝缎子缝制并绣有各种花卉图案、缀有绣带?quot;绣花围肚",脚穿绣花袜子和布便鞋。中年妇女的衣服较长,裤脚一般触地,脚穿绣花翘尖的"姑古鞋"。
青年妇女喜欢穿色泽鲜艳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绿色的对襟长或短坎肩,显得苗条俊俏,喜欢佩戴金银耳环、戒指和手镯等装饰品。明末清初,妇女外出劳动时,用青布缠头,喜庆节日身披宽敞的绣有花边的披风。后来,改戴"盖头",披在后面,有如风兜。"盖头"讲究精美,颜色因年岁而有所不同,一般少女和新婚妇女为绿色,象征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中年或婚后生有小孩的戴黑色的,象征成熟练达,沉稳持重;年长者多为白色,象征白净无霞,自然朴素。解放前,撒拉族劳动人民多穿无布面的羊皮袄或羊毛织?quot;褐子",脚穿布鞋或牛皮绉成的"洛提"。如今,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市场的繁荣,男女衣着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妇女们身穿五彩缤纷的化纤、绸缎及毛料时装,头戴质地优良的乔其纱盖头;男子多穿毛料中山服和西服,脚穿新颖皮鞋。
饮食文化
"多饮奶茶,食手抓肉,烹调之法仍带中亚色彩。"是撒拉人早期的饮食特点。后来,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主食以小麦为主、辅以青稞、荞麦、洋芋及各类蔬菜。主食通常做成馒头、花卷、烙饼、馄锅、面条、面片、散饭、搅团等式样。逢年过节、人来客至、还要炸油香、散子和鸡蛋糕,要煮手抓肉,还要蒸糖包子和菜包子,要烩"碗菜",煮大米饭、装火锅。茯茶和麦茶是男女普遍爱喝的饮品。"麦茶"是一种自制传统饮料,本民族叫"尤吉"。将小麦炒成焦黄、碾碎成小颗料,冲水加适量食盐熬煮而成,色酽如茶,清香可口,有的还配以花椒,小茴香、炒熟的苦杏仁等,调入牛奶,则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近年来,兴饮各种红绿茶及云南春尖茶,喜欢用"三泡台"的"盖碗字"(包括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撒拉族人在饮茶时很有一番讲究:讲究茶叶鲜而不陈、色正味浓;讲究水洁而无染,泉水为上,井水次之,讲究茶具精巧雅致,古朴大方、好淡素色并雕有花草、诗句或经文。副食主要吃牛羊肉和骆驼肉,也吃鸡、鸭、兔、鱼等。一日三餐、长幼有序。饭前要洗手,进食要念"清真言"。吃馒头一定要掰开吃,盛水倒菜不得反手。
传统习俗
婚姻习俗
撒拉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受伊斯兰教宗教限制机制的约束,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成为婚姻的主要规范,包办婚姻占主导地位,故有"天上无云不下雨,世上无媒不成亲"之说。婚姻的缔结,一般分四个步骤:首先要提亲。男家看中某家闺女时,就央请媒人(一般是男的)1-2人向女家致意,如女方父母同意后,再征得闺女本人及亲房叔伯的同意;其次是纳定。获女家同意后,男家择定日期,仍请愿媒人向女方家送"定茶",一般送耳坠一对,衣料一件,伏茶两封,女家接受了"定茶"即表示正式应允,不再另许别人。早期,女方父母应允后,还要请亲房叔伯们同媒人共吃"油搅团",吃毕,媒人还要带回一些回复男家,以示永无异论。第三为送"彩礼",撒拉语叫"玛勒艾恩得尔"。男方通过媒人,按事先双方言定的数目送,其彩礼的多寡,视男家的经济情况而定。早年,富者要送"马二匹或马一骡一,贫者则以四小牛、择日迎送,贫者先送其半,临娶,又送红梭布一副,绿梭布一对,蓝布褂料一匹、蓝布裙料一匹,桃红布主袄料一匹,富者,被面料面二匹,被里料白大布二丈"(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彩礼"日趋简化,一般只送做衫子的布料或其他衣料、金银首饰、绿色盖头等。最后是迎娶,由男女双方择定吉日(大都是伊斯兰教的聚礼日,即星期?quot;主麻日"),请阿訇念"尼卡海",致结婚训词,婚姻始得正式承认。
婚礼,一般在隆冬的黄昏举行。开始新郎及伴郎一行到女家念"尼卡海"时,一般不入家门,只环坐于门外野地或广场上,女方长辈要迎出来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再由已婚的至亲陪伴,跪在阿訇面前,新娘在房内炕角跪听。念毕,撒核桃、红枣一盘给众人,并散发"古古麻麻"(油炸小面食),女家还要设宴招待迎娶者,迎娶者先回,次日由女方至亲中已婚的两位女眷和其他亲朋好友送新娘至男家。送新娘前,女家要派10多个青年男子,向男家送去陪嫁和妆奁。此时,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围坐新娘四周,边看姑嫂们给新修面整容,梳妆打扮,边听新娘哭"撒赫斯"( 相当于其他民族的哭婚调)。
至掌灯时分、男方牵来一匹马或骡迎娶新娘, 新娘在阿舅和叔伯们的搀扶下,一边退行,一边低头弓腰,哭吟"撒赫斯",缓缓走出大门(以示不愿离开生身父母),从左至右,绕乘骑一周,并徐徐撒完一把粮食( 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后生根发芽),从右扶上坐骑, 由至亲中已婚的两位妇女陪伴,其他亲朋好友簇拥,浩浩荡荡送去男家。沿途的"女乡"们(与新娘同村而出嫁到别村的)要端出"比粒麻亥"( 油搅团)和清茶,热情迎送。至男家门口时,鸣放礼炮, 送亲男眷簇拥新娘强行骑马夺门而入,男方则闭门索礼,还要让新娘下马步行入门,你堵我冲,以此一争"胜负"。为此,双方偶有伤人之事,但并不因此伤害感情。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表示亲密之意的仪式。这一"挤门"习俗,至今还很盛行。进门后,"婿家女眷捧奶茶四杯,同送亲女眷对拜三拜,送亲女春饮少许,乃同新娘进房,在灶门前应立"片刻(注),后送入洞房。当晚成亲,次日,鸡鸣而起,新婚夫妇各依伊斯兰教进行沐浴,并盛装出门,拜见公婆和长辈,新郎赴女家拜岳父母,致赛俩目"道安"。对送亲者,先以茶食招待,路途远的,当晚分别请到本"阿格乃"、"孔木散"家去住宿,次日,始摆宴席款待。宴席毕,还要分送"肉份子",凡女方的至亲远房,不论老少都要分送煮熟的牛、羊肉一份,尤其讲究的是,羊的前半个背子一定要送给岳父,后半个要送给新的阿舅,送错了便是失礼,会闹出纠纷。还要打发新娘的父母至亲,早先,要给岳父母送马或骡一匹,以作盛情的报答,后改为送一些钱或衣料即可。
“打发”完毕,由女方一老者说几段"吾热赫苏孜"(婚礼赞词),祝愿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嘱托亲家对"羽毛未丰、年幼无知"的新娘多加爱护,言传身教。在隆重的婚礼仪式中,女方还要开展箱"摆针线",新娘要给男方家人和叔伯至亲送鞋袜,枕头等。这一相传不衰的习俗,使撒拉族姑娘,一般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能出门下地,专门待在家中学绣花做茶饭,因而也成了撒拉族妇女喜爱刺绣艺术的根由。早先,撒拉人举行婚礼时,还盛行表演"对盖奥依纳"( 骆驼戏)的游戏。这种游戏多在庭院月光下进行, 它既是一个热闹的文娱节日,同时又借此追朔其先民从中亚迁来的历史。这一习俗在孟达地区一带还盛行不衰。所以,撒拉族至今仍把结婚叫做"对益艾特"。
生育习俗
撒拉人重生男,但也不歧视女孩。如生了男孩,不但讨得公婆丈夫的欢喜,而且男女两家、左邻右舍的至亲好友都来"看月"、"讨喜",娘家人更是欢喜若狂,妇女们带上缝制的衣服、炸好的油香和蒸好的"油搅团",男的带上钱和礼物前来恭贺。满月后,还要拉羊披红,带上食品,抬着衣服被褥,前来祝贺,称"看大月"。若生女孩,前来"看月"、"讨喜"的一般是妇女,而且只送"油搅团"等食物。满月时(男孩30天、女孩40天),还要散发"古古麻麻"(小儿食品), 以示孩子除吮吸母乳外,还可进食其它食物。开春时,给孩子种牛痘苗,以防天花、荨麻等症,所种牛痘即将成熟时,还须煮一锅"亚日麻"(小麦、蚕豆等合成的粥类食物),分给村里的人。男孩长到七、八岁时,就要进行"割礼"(割生殖器包皮 )、割毕、设便宴招待施行手术的人;女孩到十四、五岁,就要遮盖发辫(早期用绿头纱、近代改用绿盖头),以示成年。
撒拉人的名字,早期是在本名前加父名构成,如尕勒莽·奥买尔、奥买尔·顺保、顺保·萨都刺、也有用单名的、也有把某个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来使用的,如伊布拉·克力木,其中伊布拉是父名,作为姓,克力木是本名。为了区别重名,又根据某个人的特征,在本名前加以别号,一般加居住地村名、巷街名、职业、技术等,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反映其先辈从事某种职业、擅长某些技艺、以技传家的习俗,例如:田盖毛扫(指住在田盖村的毛扫)、底木尔吉尕斯木(铁匠尕斯木)等。还习惯在名字后加某些表示尊敬和喜爱、亲昵的称呼:年长的男名后多加"保"、"尕"表示尊敬,如巴拉提保( 巴拉提大伯)、哈尼非尕(哈尼非大哥);女名后加"孜"和"姑", 表示对长者的尊敬,而"姑"加在年幼或年轻女名后,还可表示喜爱或亲昵的意思,如则乃巴孜、茹格亚姑等。为了区分男女性别,还曾使用过在名字前或后加表性的某些词,例如:高斯古尔奥格兰、阿吾索同保、阿姑尕拉吉、阿娜云红姬等,这里的"奥格兰"、"阿吾"表示男姓,"阿姑"、"阿娜"则表示女性。后来,多采用阿拉伯名字。一般从伊斯兰教所尊崇的"圣人"、"圣女"名中选出一个命名。还有以生日起名的,如在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月)出生的,男的起名热买赞,女的为茹扎姑。尚有以数字命名的,即以小孩的父亲或祖父在生他那年岁数的数字命名的,以示求子心切之情。这种命名方式只限于男孩,而且习惯用汉语数词表示。撒拉人采用汉姓、始于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神宝改为韩宝,从此,土司便以称号为姓,以后,人民就多以土司之姓为姓了。取韩为姓的情况可能是这样:元时,蒙古、色目人改汉姓,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因事而改,二是因音而改,三是择汉族大姓而改。撒拉人当时属色目人范畴,按明朝制度,改取汉姓,又因祖先为"可汗",取同音字韩为姓,是顺理成章的。《循化志》卷五亦载:"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汗,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拉族土司韩姓,理或然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撒拉族除韩姓外,又出现了马、沈、何、苏、卢、白、兰、考等二十多个汉姓,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⑴沿用回族姓,⑵融合了汉族姓,⑶有些就学的学生,由老师择取汉姓,也有自己在本名前自愿加上汉姓的。总之,撒拉人姓的出现,是在元、明以后,而且以汉姓为主,其中尤以韩姓为最多。古往今来,撒拉族达官显贵中,用姓者较之平民百姓为多。一般,撒拉人重名不重姓,虽知有其姓,而不常用,在族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只呼其名,而不直道其姓。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使用姓的人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族际交往中用姓,著书立说署名时,不但用姓,而且多用学名。
上一篇:雅安地震祈祷词--雅安不哭
下一篇:四川震灾的祈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