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民族,是我们伟大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据2011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撒拉族10.7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0%。 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亦有一定数量的撒拉族聚居。循化是撒拉族的发祥地,是撒拉族的主要聚居地。散居在各地的撒拉族都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从循化县陆续迁去的,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服饰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还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
地域概况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黄河南岸,东接甘肃省积石山县、临夏市,南接甘肃夏河县、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隔黄河与化隆,民和二县相望,在北纬35.5°东径102.3°之间,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约 2100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780米至4635米,南部较冷、北部温暖,年平均气温8.4℃,全年降雨量245.1毫米至 622.5毫米;无霜期按脑山、浅山、川山不同地区,分别为120 天、180天、220天。四面环山、山谷相间,黄河干流自西而东横贯县境北部,清水河和街子河自南而北注入黄河。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黄河岸边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1800米左右),气候较暖,水利资源丰沛,是青海省的优良农业区之一。与之毗邻的化隆县甘都镇和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的环境,与循化大致相同。粮食作物以小麦、青稞为主,还播种碗豆、蚕豆、洋芋、玉米、荞麦、谷子;油料以油菜、胡麻为主。黄河沿岸川水地区,包括化隆县的甘都镇,甘肃省积石山县的大河家乡、历来有间、套、复种的习惯,复种方法有玉米带田、点种洋芋、胡萝卜,复种小油菜、荞麦、白菜等。这些地区盛产瓜果、仅循化县有各类果树75万多株,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蔬菜有辣椒、菜瓜、瓜子、白菜、小、大蒜、韭采等10多种。循化的土特产中苹果、花椒、辣椒以其色香、味美、优质而闻名于省内外。循化县东部和西南部山区分布着茂密的天然森林,面积为68.57 万亩。孟达林区被誉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是青海建立的第一个以野生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闻名省内外的孟达天池,就在自然保护区的大森林中,面积约300亩,周围风光绮丽, 景色宜人。循化县被确定为青海省旅游扶贫示范县,这里有闻名遐尔的骆驼泉、街子清真大寺、孟达天池、积石长峡、公伯风光、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文都大寺等绚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多姿多彩的撒拉族风情。
撒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宗教对其历史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
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因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和周围回族相似。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了习俗。
历史渊源
很久以前,在中亚撒拉尔罕地方,有尕勒莽、阿赫莽两兄弟,在族人中很在威望,倍受尊崇,但遭到国王的嫉恨,有人丢了牛、误传和两兄弟有关,后来虽然此事查清,和两兄弟无关,可他们不愿在此再住下去,于是告别故土、率领族人、向东进发,去寻找新的乐土。他们翻山越岭,涉水过滩,到达新疆,然后沿天山北路东进,到达嘉峪关、入关后经河西走廊到秦州(天水),辗转到了甘肃夏河甘家滩,在此小歇。之后,又有45人跟踪而来,他们经天山南路,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进入贵德县园珠沟,有人劳累不堪,无力西行,暂时住下,其余人,继续前进。后到循化县的夕厂沟,跨过孟达山,上奥图斯山时,因天已昏暗,驮经络驼走失,他们点起火把寻找,找到沙子坡(今街子乡东边)时,天已破晓。后人把此山坡叫"奥特波依纳赫",即"火坡"之意,山下的村庄叫"奥特波依纳赫村"。撒拉语称此处为"唐古提"(实为唐阿提),意为"天亮了"。黎明时,他们发现街子一带土地平衍,清流纵横、山林环绕,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他们走到一清泉边,饮泉水甘美可口,忽见丢失的骆驼卧在泉水溪流中,两峰突出水面化为白石,石峰上放着《古兰经》。他们悲喜交集,取出随身所带水土和当地水土一测试,与故乡水土相同,于是便在此定居下来。至今街子地方有骆驼泉遗址和骆驼石遗迹,引起人们对这一传说的遐想。
近年来,历史学家对撒拉族的语言和体型、重要习俗、庭院布置、历史背景和迁徒路线以及中外史书关于撒拉族活动的记载,经过大量考证研究,确认:撒拉族先民不是当地土著,而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元时从中亚东迁,定居到循化已近800年的历史了。经过长期的发展,从周围回、汉、 藏等民族中不断吸取新鲜血液,扩大民族主体,逐渐形成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人们共同体──撒拉族,其形成时限约在明代中叶。
撒拉族先民的东迁,是一部风起云涌的历史。他们经历了艰辛的民族大迁徒,并在完全迥异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下求生存图发展,辛勤劳动、繁衍生息,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同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劳动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也曾与历代暴虐者进行过波澜壮阔的斗争,在共同缔造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语言文字
撒拉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分街子、孟达两种土语,孟达土语里较多地保留着古代撒拉语特点。其语言词汇、除了相当数量的与同语族各亲属语言相近外,由于与汉、藏、回等民族长期交往,吸收了不少汉语借词,也有一些属宗教活动和日常用语的阿拉伯、波斯语借词,还有一些藏语借词。根据所获材料、撒拉族在历史上使用过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至18世纪时,这种"土尔克文"不仅用于宗教方面的注释经文、翻译经典、进行经堂教育,而且已成为社会通信、书写契约、纪事立传,著书立说的应用文。至今,撒拉族民间还保留着用这种文字书写的有关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一些文献(手写本)。现在大多数撒拉人、尤其是中青年人都能运用汉语,汉文已成为他们主要的语言工具,有些人还会讲藏语,居住在新疆的撒拉人还兼通维吾尔语。
上一篇:雅安地震祈祷词--雅安不哭
下一篇:四川震灾的祈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