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样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大襟衣服,但装饰内容却比较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回族女子的鞋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遛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
回族妇女衣服的颜色不喜欢妖艳,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等几种颜色;中、青年喜欢穿鲜亮的,如绿、蓝、红;农村青年喜欢穿红上衣,绿裤子;城市里的回族女青年则喜欢穿苹果绿、翠蓝、天蓝、水红、粉红和藕荷色的衣服等。
回族妇女老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装;经常礼拜的人,还专门有一套礼拜服。回族妇女一般不穿超短袖衫、短裤和裙子,忌赤脚行走。
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岁时要戴耳环;同时,还喜欢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等等。已婚妇女还要经常开脸,显得清秀、干净。
回民戴戒指的讲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和中国汉族的讲究相同:戴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除此以外,回族妇女还喜欢戴手镯与耳环。传说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妇女养活着一个老婆婆,连饭都吃不饱,她就到一个商人家去打短工做饭。每天和完面,沾两手面偷偷回来洗掉给婆婆做面糊糊吃。有一天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婆婆和媳妇都在忏悔不应该吃人家的东西,媳妇子把手伸出去想让雷劈掉算了。在一声雷下,媳妇子不但双手未断,而且两个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镯。从此,回族媳妇戴手镯也成了孝顺老人的象征。现在有的回族妇女没有金手镯的,就戴银手镯或其他手镯。
回族妇女喜欢戴耳环,除了装饰以外,据说还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当中有句顺口溜说:“姑娘眼睛亮,耳环子挂两旁。”这话确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环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回民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汉武帝时,张骞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后来甘英奉使西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才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
凤仙花的阿拉伯名为“海葫”。周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回妇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后,仍袭祖先的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回族妇女多用凤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观。
如今,随着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回民的服饰较之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镇里的中青年男女职工,紧跟时代潮流,穿戴打扮丰富多样。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难从服饰上辨清他们的族属了。
责任编辑 :落雨初荷
上一篇:黔西南历史上的民族反抗斗争
下一篇:蒋介石视察青海西宁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