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强 :廊坊行记
分享到:
2013-07-05 09:14:23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之后,又谈到当地穆斯林的信仰状况。其中一位中年人说:“社会诱惑力、市场经济的冲击力太大了。二十年前,清真寺里礼拜人特别多,现在少了,而且多是老年人。”另一位说:“我在社会上混了几十年了,感觉社会越来越污浊了,清真寺永远都是一片净土,我喜欢清真寺里的宁静与肃穆。”旁边一位则说:“我在清真寺坚持礼拜二十多年了。我认为阿訇的宣教能力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对阿訇宣教能力质疑的声音,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经常能听到。这一点值得阿訇们反思,知识结构单一是阿訇们的通病。阿訇们的思维模式、宣讲方法都需要范式更新。
 

    茶馆里聊了很长时间,我也谈了好多有关民族与宗教信仰方面的看法和理解,几位希望我以后能够经够光顾廊坊。
 

    按照既定的行程,我们还要到天津杨村清真寺参观。杨老板开车送我们,四十多分钟后,进入天津市区,此时天色已晚,华灯初上的天津街头人来人往。我问张阿訇,杨村清真寺在市区吗?张阿訇说:原来是天津郊区的农村,后来城市扩建,杨村就成了城中村了。此时,右前方,一座传统亭阁式的望月楼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从一个小胡同拐进去,路灯骤暗,一排排不规则的民房使前进的道路变得狭窄而难行。一条小胡同间隔两重天,喧闹与宁静、华彩与昏暗形成鲜明对比。车行至村西的清真寺门口。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在夕阳西下后湛蓝天空的映衫下显得庄严而神秘。此时,已近昏礼时刻,和阿訇打过招呼,赶紧洗了小净,然后进礼拜殿随众做昏礼。
 

    这里是传统的格迪目教派,古兰经的念法与阿拉伯人的念法区别很大。“格迪目”意为“古老”之意,这是中国伊斯兰教最早的教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这或许是必然的文化现象,自称是“天方圣裔”的著名回族学者马注主张:“圣人不凝滞于万物而能与世推移”。清代另一回族学者刘智也主张:“揆之时宜,似亦无碍,姑从之。”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域的、民族的、语言的、异教的文化,其实对中国伊斯兰各个教派都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格迪目教派尤其。这些影响表现在婚丧嫁娶等不同领域中。格迪目对这些汉文化成分的态度是,从汉文化中汲取养分溶入自己的文化,实行文化再造,从而即使自己的文化传统得以提升,同时又避免了汉文化的同化。回回人“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决定了伊斯兰文化不可能自我封闭而独立存在、独立发展,主动趋向汉文化,从中汲取养分,来提升伊斯兰文化,这是摆脱危机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改革思潮的影响,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的格迪目显得保守且被动。
 

    昏礼之后,到教长室和阿訇交流。阿訇是位中年人,说话很幽默,忽然想起相声大师马三立就是天津人。交流中得知这里的阿訇聘任制与河南不一样,这里是多位阿訇轮流坐庄,一任两年,两年后,若穆斯林群众评价特好,可以再续一任。然后再换另一位阿訇,轮流的阿訇一般都是本地的或本坊上的念经人,外地阿訇很难进入,这种现象在西北也有。而老家河南则没有这种现象。河南的聘任制度有点类似于墨子的尚贤制,即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之后,问起阿訇,如何维持或巩固身处都市中的杨村穆斯林传统的民族、宗教认同感以及共同的族系、信仰所凝聚的向心力?阿訇立时严肃了许多。他说:外部环境对我们的挑战很严峻。身为阿訇只能尽力而为了,平时利用婚丧嫁娶,借机多宣传多劝导。
 

    由于历史的原因,伊斯兰教在中国存在于少数民族当中,回族是最大的信仰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回族的民族性为族内穆斯林提供了一个封闭式的堡垒,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伊斯兰教外向型的发展。在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堡垒意味着闭塞,闭塞意味着被动。这个时代需要中国的阿訇们转换思维范式,即,摆脱栅栏思维,具备草原视野。
 

    时间不早了,与阿訇告辞,开始返回廊坊。车子从杨村那一小胡同出来,充满现代气息的繁华都市又现眼前,这次竟然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现代性是时尚的,诱人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城市旧城改造,都是现代性的召唤。然而现代性的弊端已经显露,正如宗教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所总结的:“现代性意味着无根、混乱与迷失。”波德莱尔说:“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唯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才能给人一份真诚的心灵守望,希望硝烟弥漫的城市拆迁不要殃及宗教这一神圣的净土,在当代的中国,只有这片净土才能为迷茫的中国人提供心灵深处的宁静。
 

    晚上夜宿廊坊,第二天一早乘车返回北京。一天多的行程虽走马观花,但有所感触,拙笔记录,也算是一份田野调查吧。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廊坊行记 刘学强

上一篇:周末伊斯兰之旅
下一篇:宁夏打造“特色鲜明的穆斯林国际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