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回族人(三亚回族人探秘)
分享到:
2013-01-06 22:16:23 【来源:达慧中】 点击:

     天涯海角回族人

 

     达慧中

 

      位居祖国南端的三亚是海南岛的一颗明珠,人们称它“天涯海角”,那里万顷的碧波、椰林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没想到,居然有一支回族人生活在那里,而且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

 

     当我第一次来到三亚,那种浓郁的南国风韵深深吸引着我。走在街上,马路两边高大的椰子树和木瓜树挂满了累累果实,扶桑、三角梅等灌木在绿树间色彩斑斓地绽放着。凤凰镇的回辉村、回新村两个村落是回族聚居区,离凤凰机场很近,回辉村就是我在三亚的落脚地,紧邻镇政府。回辉村前有条东西方向的主道,往东通向市区,往西通向风景区天涯海角和南山寺,因此马路上总是车水马龙,颇为繁忙。路南边有座清真东寺,北面巷子里有座清真北寺,修缮得十分漂亮、壮观。大街上清真餐厅林立,街面上回族妇女们个个戴着花花绿绿的头巾。姑娘们长得楚楚动人,三三两两走在大街上,头上飘着色彩斑斓的纱巾,犹如一个个飞舞的彩蝶,煞是好看。

 

     海南省的回族接近万人,大部分集中在三亚市,而三亚的回族基本上聚居在原来叫“羊栏”的凤凰镇,有8000余人。凤凰镇有汉、回、苗、黎四个民族,回族人口占全镇的12%,两个村有六座清真寺。

 

     来到三亚回辉村,发现他们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不仅胜于东南沿海,而且不亚于我国西部地区,每逢主麻日各寺参加聚礼的人站得满满当当,除当地人,还有不少外地和外国的穆斯林。当夕阳西下,退去了一天的暑热,窗外不时传来学习经典的诵读声。更令我们惊讶的是他们居然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服饰, 有些民俗也与大陆其他地区的回族不同。

 


 

 

三亚市回辉村清真寺

 

     探寻三亚回族的历史渊源,引起我极大兴趣。原来史书中对他们早有记载,如《太平寰宇广记》、《宋史》,明清时期修的海南地方志上也均有史可查,而且在上个世纪初,他们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日本、德国、美国等学者对他们均有研究和著述。
 

 

     三亚回族的来源是多元化,远在唐朝,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乘风破浪,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岛沿岸或作为中转站,或作为避风港,是他们的必经之地。部分商人被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乐不思蜀”,愿意在此地长久居留,成为“番客”。据传说,唐朝时(651年),穆罕默德圣人派他外甥宛葛士巴巴率三十人来到广州,传播伊斯兰教,因此也有人来到了海南岛传教,这就是海南岛穆斯林最早的起源。现在,在海南陵水和三亚一带发现了四处较大的穆斯林古墓群,其中在藤桥镇发现的番岭坡穆斯林古墓群,是海南目前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墓群,坟茔时间跨度很大,从唐代到元代,占地21亩之多,有墓碑280余座,而且全是用珊瑚石所作,刻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该古墓群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发现了宛葛士巴巴儿子的墓碑,上面镌刻着“殉教者伊本·赛爱德·宛葛士之墓归真于12月”,我们还去瞻仰“天方先贤古墓”,它位于三亚湾的西段大路的中央,可以看出政府为保护文物,在修路时特地让出了这块地方。这些墓碑无言地向我们述说着那段久远的历史。
 

 

     穆斯林成群结队的来到海南是在宋元时期,这部分人来自越南中南部的占婆国。占婆国是公元202年由马来玻利尼西亚人所建,由四个盟国组成,其中占城人是印度支那唯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后因与腊真和交趾发生战争,他们分四次占领这个国家,恰恰是在中国的宋元时期。到公元15世纪末,占婆国彻底灭亡。由于战乱,占城居民四散逃亡,有的逃到马来,有的逃到柬埔寨,也有的逃到中国海南岛的三亚、海口、儋州、万州等地,他们聚族而居,时人称它为“番村”。据《宋史》记载:“雍熙三年,(986年)……詹州上言,占城人蒲罗遏为交趾所逼,率族人百余口来附。……端拱元年(988年)广州又言,占城夷人忽宜等族人三百余人来附。”其他史志书籍也记载有:“番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村、番蒲。今编户入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姓,不食猪肉,家不供祖先,共设佛堂(作者注:指清真寺),念经礼拜,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今从民俗,附版图,采鱼办课,间置生产。婚嫁不忌同姓,惟忌同族……”至今虽然这些穆斯林已集中于三亚凤凰镇,但在海南沿海仍留有一些番坡、番岭、番坊、番井等带“番”字的名称。甚至现在三亚地图上,居然有当初穆斯林居住的古崖城有“拱北”村这样的地名,“拱北”一词原为伊斯兰教先贤的墓地,如今当地村民对“拱北”是什么意思一概不知。也有学者认为占城蒲姓是唐书中所译阿蒲罗拔氏,是阿拔斯后裔,他们由于大食内乱移居占城,又因占城战乱而移居海南岛。
 

 

      占城人是渔民出身,在海滨落户后仍以打鱼为生,这里的回族不论男女都打赤脚,而且无拘无束的摆放,说明他们仍保持原来渔民的习惯。在今回辉村古寺里仍保留一座清·乾隆十八年所立石碑,称“正堂禁碑”, 记述他们因控海权与保平里渔民发生争执,告上官府,官府判决后,以政令的形式发布的公文,此文清楚地说明“事已久远,殊难纷更,(所控海面)仍着照旧。”我们特地去这座古寺瞻仰这个极具历史价值的石碑,此碑因年代久远,字迹相当模糊,难以辨认,所幸的是在旁重立一碑,将原文刻于其上,供后人观瞻。这个石碑的珍贵之处就在于:正堂禁碑与所发现的古墓群互为印证,充分说明三亚回族在一千年前,就在此生息繁衍,是古崖州经济的开拓者。
 

 

      在上个世纪初,个别中外学者对当地回族研究认为,他们不属于回族,而应称为“占婆族”。1942年,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院派人到三亚,对羊栏30岁以上的198名回族成年男女进行人类学的个体测量,结果表明三亚回族属于身高、鼻高人种,具有阿拉伯人的血统。就我们在三亚凤凰镇对当地回族人观察,他们分为两种,一种人体貌特征与东南亚人相近,个子小、头也显得略小;另一种人属阿拉伯人后裔,鼻隆眼大,与阿拉伯人相像。


 

      从姓氏上来分析他们的族源,三亚回族的形成与大陆回族的形成是相近的。他们以姓蒲、哈、海、李、江、刘、陈较多,蒲、哈、海应为阿拉伯人来华后的姓氏,如:蒲姓在宋代史籍中,可考的占城蒲氏有:蒲诃散、蒲萨陀罗、蒲息琶、蒲思马应、蒲麻勿等,均多为阿拉伯人姓氏,因此说他们本来的混血成分就比较大,在史书中有“婚嫁不忌同姓,惟忌同族”一说。李、江、刘、陈为汉姓,也可以说,有可能是来自大陆沿海或北方回族人的姓氏,还有魏、米、马等姓多是从青海、河南、云南等地迁来的回族后裔。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天涯海角 回族 三亚

上一篇:东关,西宁回族的一张名片
下一篇:“帕西傣”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回族后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