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运河漂来的清真寺和拳脚
分享到:
2013-06-22 11:48:37 【来源:】 点击:

    泊头,字面上解释为“水边的码头”,实际上这也是一座因运河兴起的小城。运河泊头段开凿于三国时期,如今漕运往事和船工号子只能在历史中追寻。作为一个小码头的泊头,虽然已经干涸,但河流穿城而过还是留下了很多痕迹,例如漂来了清真寺,曾经在清真寺里面和现在的外围,六合拳的传承还在继续靠近运河水土更丰美的地方,泊头鸭梨的味道也更加清甜;当然还有已经熄灭的泊头火柴……在泊头,以运河为轴心的旧城改造正在进行,运河作为现代城市景观的功能也正在塑造过程中。

 

    泊头出产鸭梨。当地人称:“以前总说 天津鸭梨 ,其实都是泊头的,名声都让他们赚去了。”泊头人认为,靠近运河的地方,鸭梨也格外清甜。现在动辄就是万亩梨园的生态园在华北平原上绵延到老远。初夏站在观景台上,空气湿润,俯瞰万亩梨园如同一片森林,运河的轨迹已经被远方覆盖。梨树套袋正在进行中,五分钱一个的手工价格,还有的套进了瓶子里,可以制造价格不菲的梨酒,果子天然就长在瓶子里。

 


    沿运河漂来的清真寺和拳脚

 



 

  距离运河二百多米远就是清真寺。“泊头清真寺的第一门 大园门 ,以前是运河边的地标性建筑。”作为六合拳第八代传人,石同鼎保持着每天锻炼的习惯。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带着住在附近的学生来运河河堤上晨练,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他一个人:“孩子们上学就累得很,晚上能来练拳就不错了。”石同鼎晨练的习惯由来已久,“文革”期间父亲就带着他来运河边偷偷习拳。

  

    “清真寺和六合拳的关系深厚。2002年之前,我在泊头清真寺里教拳,之前我的祖辈也都是在清真寺里习拳。如果站在运河南来北往的船上,老远就能看到这个大门。他们看到 大园门 ,就会到清真寺祷告。”据说“大园门”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场洪水中应急被拆,埋于运河堤下。

  

 


 

    泊头清真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永乐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回族人善于经商,常在运河上过往的商人不乏回族人,有商人的地方就有商机,慢慢就聚集定居下来。沿着运河两岸的清真寺数量大大增加,材料不够就从南京支取,木材从南京沿运河北上,就这么漂来了一座座清真寺。关于泊头清真寺漂来的过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元统治者从南方运木料往北京,行至泊头,战事突起,元朝不保,就地卸货,后来明统治者指派专人来修清真寺;也有的说是明大将常遇春率军北上,打击元军,见到有成批木料,就命令人修了清真寺,因为常遇春是回族人。

  

    泊头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面东背西,宫殿和寺院风格相结合,后殿的九层三角藻井,国内独有,六百年来未有变动。雨季来到,墙角晕染成青色,建筑和院子里的盆栽鲜花组合成幽深清丽的空间。紧锁的门前有块斑驳开裂的木板,上面写着各地关于荷花的颂歌,比如四川的“多情明月邀君其,无主荷花到处开”,上海的“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苏州的“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盎然有趣,笔法清俊,无论是学习还是模仿都是美好的一方天地。

  

    “清真寺就是我们接受各种教育的地方。”石同鼎学习教义、语言还有习武健身,都在清真寺的前院里。石家家族沿袭传承的六合拳,一直也都面向社会开放。石同鼎和妻子就是在学习六合拳的过程中结缘,一张老照片里,记录了他们青涩的岁月,身后就是清真寺大殿的庄严沉静。

  

    “我曾祖父做过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的武术教练,还曾经去东北做过镖师。”听起来颇符合自古以来燕赵之地的慷慨之气,在石同鼎看来,这主要也是为了生计。2002年,石同鼎在清真寺门口开办了六合武馆,来学习六合拳的孩子多了:“之前主要是回族人,但是这些年汉族人多了,我现在的学生,汉族占到了三分之二,六合拳也是回汉民族融合的纽带。”

  

    每天晚上七点和周日的上午,大多数孩子都会如约而至。上课之前,大一点的孩子会主动打扫卫生,规整好器械。有的孩子已经坚持练习了五六年,长成了英姿勃发的少年,走路和做事都沉静有力。还有两个女孩,花剑舞得潇洒飘逸。如今,石同鼎开始教三岁的孙子比划拳脚。

 

 

责任编辑:May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沿 运河

上一篇:食药监总局:婴幼儿奶粉将试行药店专柜销售
下一篇:吴忠回族青年马国庆赴京捐献造血干细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