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面具的埃及之美
分享到:
2013-06-06 20:31:19 【来源:】 点击:

     在尼罗河畔看夕阳是一种绝美的享受,像是如此情景,若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受其中的美妙,就像这夕阳,温暖的余光映照着温润的河水,缓缓流动的是一种宁静的心绪和思索。若是此时来一曲Kenny G的《Sentimental》和一杯醇香的土耳其咖啡,我简直可以将自己此刻的生活迹象意想为小资情调。

 


 

 

    可环境就是这样一个既现实又残酷的东西,你在某一时刻所看见的认为极美的景色,只不过是你刻意挑选了一个绝佳的角度,同时屏蔽了一切有伤美感风化的事物刻意而营造出的一种浪漫氛围罢了。就像我站在尼罗河畔眺望对岸瑰丽的夕阳和模糊的万家灯火和袅袅炊烟,简单的一个转身,角度的变换,就置身于喧嚣的大街,嘈杂的人群,布满灰尘的老旧建筑,菜市场中卷袖奋力吆喝叫卖的摊贩,景点附近此起彼伏“ONE DOLLAR”小商小贩吸引游客的虚假宣传,比手画脚脸红脖粗吵架的出租车司机……人的声音,愤怒的声音,人的汗水,人的眼泪,人的味道,这才是我们置身其间的生活,世俗小日子。

 

     龙应台说过“似乎个性之中一定要有那么一股令人冻结的凉气,才培养得出文明优雅的环境,可爱的人与可爱的环境,竟是不可兼得了。”显而易见,埃及从没有凉气,埃及的漫漫黄沙和滚滚热浪都说明了埃及是一个太热的国家,也许这就是龙应台口中那种富有人的味道的可爱的环境了。

 


 

 

     众所周知,自二战之后世界就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文化领域,新旧时代的交替,多重文化的碰撞,不同文明的冲突在这个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世界不断上演着。但当你亲眼所见埃及的大街上数量巨多的骡马与宝马同道而行的时候,却依然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感想,因为你知道,道路上奔走的马儿不像是天津五大道观光区为招揽顾客增加游览情趣的一种促销方式,而是部分埃及人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马车上破烂不堪,堆叠着买卖的蔬菜水果,赶车的孩子为眼下的一口饭食不得不放弃学业苦苦挣扎在贫困与无知的社会底层世界。在这个以旅游业为支柱的国家,多少年来的来去频繁的各国游人仍不能使他们停止对行走在大街上金发碧眼或黑发黄肤的女人们大呼小叫“布萨,布萨(美女)”,我实在无法将其当成一种赞美,因为他们的语气中带着一种明显的轻蔑和敌意。当然,这不是指所有埃及人,而我对部分这样的埃及人同情大于责怪,缓慢行进的经济,动荡不安的社会,落后贫乏的教育等等使本应美好的景色蒙上一层阴霾。有些事情是人民无法改变的,尤其是底层的人民,所以承受和忍耐变成了他们白天赖以生存保护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所谓的承受在夜间会悄然无声的爆发。曾经以为政治很远,来到这里之后才感受到它距我们很近,这种感受体现在,当我走出宿舍百米远之后被催泪弹的烟味呛得涕泗横流被保安“强行”护送回家时;体现在在任何一个看似平静的早晨,背起书包上学堂的我被站在校门口反对穆尔西的大批游行队伍阻拦而无法进入校门的时候;体现在我乘坐的出租车因前方发生暴动行为不得不绕道前进的时候;体现在当我在外国留学生宿舍睡觉闻到汽油味就神经兮兮人心惶惶地查看是不是住所被放火的时候。

 

     坐在埃及人得出租车上你会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每个司机都在收听电台广播,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讲古兰,第二类是各类政治斗争的新闻,第三类是载歌载舞的阿拉伯音乐,前两类占大部分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司机的最爱,第三类就是部分年轻人的嗜好,埃及人崇尚伊斯兰教,千古年来倾听古兰经接收真主的教诲仿佛是一种生存之道,一种生存本能。而大部分人无时无刻不在竖耳听着不太轻松的新闻,他们生活着呼吸着政治,就不免在动荡的社会下形成了一种枕戈待旦的生活方式。一个宗教,一个政治,恰是是目前困扰埃及的最大问题,政教合一的体制何去何从,这决定着这个庞大国家的命运,关于政治,外行的我不多谈论,但作为一国之民的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政治是为人民服务的而绝不应该领导人们并将其变成附属品和牺牲品,“政客关心的是个人权利,哗众取宠;政治家关心的是国家整体前途,有拒绝媚俗的勇气。”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带着 面具 埃及

上一篇:甘肃公婆绳拉宝马车娶儿媳
下一篇: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为伊斯兰教众特设礼拜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