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农民拿起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2013-04-14 16:43:09 【来源:】 点击:

摄影展《隐没地》聚焦西海固移民搬迁
 

高剑秋
 


 

刘苗苗作品(刘苗苗,女,51岁,电影导演。)

 

  2012 年12 月至2013 年3 月,80 多位摄影家分批进入宁夏西吉县阳庄村的上圈组,和当地29名村民一起进行了一场影像记录的互动实验。今年4月8日,艺术家和农民共同拍摄的作品开始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这场名为“《隐没地》——上圈组村民与艺术家的影像实验”摄影展,充满记录和实验风格,带领人们走进生态移民搬迁中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其中的2600余幅摄影作品,既有出自摄影艺术家之手的,也有很多出自第一次拿起相机的回族村民之手。

 

  让农民拿起相机的实验性创作

 

  正像影展名称上的“影像实验”一样,80多位艺术家分批次进入西海固上圈组的拍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采风,而是一次“体验创作”。这是艺术家与村民一起进行的影像记录与实验。艺术家拍摄了村民的生活起居,同时也让村民用镜头拍下了自己眼中的上圈组。

 

 

马明海作品(马明海,男,35岁,上圈组村民。)


 

  《隐没地》展览及摄影活动策划人王征认为,这次摄影遵循了关于影像的“元影像理论”,即作品虽然以写实风格为主,但不是纪实摄影,它通过相对简约的视觉元素,回归摄影的本体。

 

  “村民第一天晚上拿出的照片,就给了摄影师足够的刺激。那么简单的相机,拿在从没有出过大山的孩子手里、拿到村妇手里、拿到六七十岁的老人手里,像变戏法一样,变出那么好玩、趣味横生的影像。”王征说。

 

  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上圈组是宁夏一个被列入生态移民的村庄,由于村子缺水,不适宜居住,计划于2013年全部迁移到平原地区。《隐没地》的展览名就表示着这个村庄即将消失。展览展现了上圈组回族村民搬迁前的生存状态和对迁移的欣喜之情。

 


 

 

观众在观看摄影家解海龙的作品。


 

  一座座废弃的房屋预示着正在消失的上圈组,除了房屋,人们还能看到挑水的村娃、劳作的双手、家里的陈设、被爱护的课本、五世同堂合影等上圈组村民生活瞬间的记录。

 

  艺术家与村民同吃同住

 

  摄影活动策划人曾毅回忆,摄影艺术家们来到上圈组后,就住在当地20多户回族村民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行。

 

  他们和村民一起盘腿坐在热炕头上,相互交流,了解西海固地区的回族文化,感受当地极度缺水的生存状态和老百姓对生态搬迁工程的想法。

 

  展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是62岁的村民马文林受访时说的话:“我小时候上圈组只住三户人家。旧社会,娃娃穷得没衣服穿,而且还要交公粮。解放后,公粮上交越来越少,情况慢慢变好了。我长大后娶了婆姨,生下了大儿子、二儿子。村子也由过去的几户人家变为十几户人家。我现在都有重孙子了,生活能吃饱、穿暖,养老有保险,医疗有保险,子女也都孝顺。”

 

 

孙彦初作品(孙彦初,男,35岁,摄影师。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说:“《隐没地》所呈现的一切,既是一次艺术家接地气的创作,又是带着鲜明理论指导的影像实践,在丰富的文字和影像中,我们既看到了摄影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也看到了村民对文化的热忱、体验到了淳朴和纯粹带来的感动。”

 

  参展的摄影艺术家回忆,他们与一起吃住的回族村民产生了感情,每离开一户人家都是感人的离别。然而,对于上圈组村民来说,即将展开的迁移才是新生活的开始。

 

     来源:中国民族报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农民 拿起

上一篇:新疆美女抢眼西洽会
下一篇:北京出租车调价预计6月份启动 或取消燃油附加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