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学子抗战中投笔从戎
分享到:
2013-07-03 14:12:30 【来源:】 点击: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西南联大“学二代”

 

  在两次入缅作战的热潮中,联大教授的“学二代”也纷纷参军,或当译员或任驾驶兵。联大三位常委正在读大学的儿子都率先做出了榜样:张伯苓之子张锡祜早已成为空军飞行员;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和蒋梦麟之子蒋仁渊都志愿去参战部队当军事译员。不仅如此,西南联大训导长查良钊之子查瑞传,任参战汽车部队驾驶兵。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之子冯钟辽,去参战部队当军事译员。

 

  不仅联大的“学二代”,当时整个文化学术界的“学二代”,大多有从军的经历。联大哲学系的熊秉明是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的公子,后来成为国际著名的美术家和艺术学家、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当时他也弃学从军。联大学子陶渝生,是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陶孟和的公子,当时也和同学一起当军事译员,他的母亲沈性仁在抗战期间因为疾病得不到治疗而病逝,联大教授金岳霖曾写文章悼念。

 

  梅贻琦四个女儿中,除了长女出嫁,四女尚幼外,在联大读书的二女、三女都在1944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从军运动中报了名,她们的带头作用在西南联大一时传为佳话。

 

  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区的战绩,美国总统于1945年7月6日预立指令(1946年5月14日公布),授给做出卓越功绩的人员以铜质自由勋章(由于当时通讯不畅,很多人未能收到勋章和证书),名单共有300余人,上自傅作义等高级将领,下至基层军官、技术人员和军事翻译员。在52名受奖的翻译官中,有西南联大学生16人:钟香驹、冯钟辽、许芥昱、林龙铁、卢飞白、马维周、程道声、李乃纲、李益琛、刘厚醇、梅祖彦、蔡国谟、邹国奎、左永泗、王蜀龙、姚元。他们代表着西南联大所有从事翻译员工作的同学获得了这项荣誉,这也说明了军事翻译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的作用。

 

  获得铜质自由勋章的联大学子,后到美国留学,有不少在美国定居,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冯钟辽于1945年西南联大肄业后,到美国留学并长期旅居,成为工业锅炉方面的专家。许芥昱、卢飞白等将联大的诗韵带到美国,他们两人都在美国著名的高校执教。

 

  2010年,台湾女作家齐邦媛的回忆录《巨流河》,成为各大媒体评出的年度图书。在这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中,齐邦媛的恋人、空军飞行员张大飞在抗战胜利前夕牺牲,以身殉国。怀着保家卫国之志飞上蓝天的张大飞战功卓著,然而,他却没有看到抗战胜利的来临。1945年,张大飞自陕西安康出击河南信阳日本空军,与敌驱逐机遭遇,在空战中中弹阵亡,年仅28岁。这位感动无数读者的军人,代表了抗日战争期间空军的形象。像他这样的空军飞行员,西南联大也有不少。

 

  1938年9月13日,联大学子初次在美丽的春城听到了凄厉的空袭警报声。9月28日,9架敌机对准昆明疯狂地投下了炸弹,联大租来作为教职员和学生宿舍的昆华师范学校被轰炸。

 

  联大诗人赵瑞蕻发出愤怒的呐喊,“从天上来的,从天上打回去!”于是,在1939年至1942年,西南联大有一股报考空军飞行员的热潮。当时,日寇占尽空军优势,国民党当局空军飞行员紧缺,于是决定在大学生中招考飞行员。许多联大学生勇赴国难,踊跃报考,有12人被录取:1941年录取戴荣钜等 [spc]11人,1943年录取1人。他们走进昆明巫家坝空军航校大门时,大门两侧的对联写道:“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被录取的联大同学们都清楚地意识到,这将是他们英勇报国的开始。

 

  经过短期飞行训练后,联大出身的飞行员又先后到美国继续接受各种飞行训练,包括初、中、高级的教练机飞行训练,和毕业后的作战飞机训练,为期不到一年。

 

  摘自《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 刘宜庆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

 

责任编辑 :落雨初荷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西南 联大 学子

上一篇:西宁市南关清真寺教长金镖阿訇来宁夏穆斯林国际语言学校访问交流
下一篇:追寻历史深处的联大背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