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高考”凸现农村教育短板
分享到:
2013-06-10 22:10:28 【来源:】 点击:

      “现在的改革方向是提倡素质教育,这是好事。但对农村教育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浙江省青田县教师任泓旭说,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意识等多种因素,也阻挠着农村孩子的升学。

 

    任泓旭已连续带了两届初中毕业生。这位“80后”教师能把深山中留守孩子的中考成绩教到全县第一,却挡不住孩子离开学校的脚步:2010学年他带的班级中,初三上学期没结束,就有7、8个孩子离校去打工;2011学年,拼命鼓励孩子们升学。全班23人,有11人考上普高,12人考上职高。

 

    “素质高考”不可逆。为了保障农村孩子获得公平的“上升权”,目前一些高校也针对农村生源的弱势地位进行补救。

 

    2012年11月启动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工作中,其“自强计划”的选才范围为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等同)的2000多所县级及以下中学。

 

    又如南开大学,自主招生中专门为西部特殊困难地区的70多所中学提供了140多个“校荐”名额,约占分配名额总数的8%。

 

    但一位985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在自主招生环节有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寒门学子的机会增加了,但在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下,确实存在劣势,而且关键还得看高考成绩。现状常常是:名额给了,但是合格者不多。

 

    求高考公平需基础教育均衡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教育是社会公正的调节器。我国农村生源的高考劣势,既不利于教育公平,也不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严重制约了社会弱势阶层的上升空间。

 

    也有观点认为,高校尤其是名校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在自主招生时,除了保证公平,必须要关注选才的科学性即效率。高考只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环,不能指望单靠自主招生就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熊丙奇认为,要扭转农村孩子在高考升学中的劣势,从长远看,需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而当前最有效的做法有二:

 

    首先,应像限定重点大学在当地的招生比例(不超过30%)一样,限定重点大学招收的农村生源学生至少不得低于30%。

 

    其次,建立重点大学的“全国联考+自主招生”制度,全国各地的考生,不分户籍所在地,都可以报名参加全国重点大学的联考,自主招生高考分别设定对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不同的评价体系,比如在提出统一的申请分数要求基础上,按地区的教育质量、考生的家庭出身,进行多元打分评价,对教育发达地区考生减分,对教育不发达地区考生加分。同时,在进行招生录取时,实行所有学生信息全公开。(完)

 

责任编辑 :落雨初荷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素质 高考 凸现

上一篇:广东考后填志愿 同学间可互换答案估分
下一篇:“后高考季”的七彩人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