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对猪肉的禁止非常严格,他们不仅不吃猪肉,而且对汉民盛过、做过猪肉的炊具、碗筷、器皿也不用、不接触。有些穆斯林甚至连“猪”字也厌恶提起,问起属相、属猪的便以“属黑的”代之。在一些穆斯林家里,不仅以猪身上东西为成份制成的药物不用,连猪鬃、猪毛的刷子、猪皮衣物、鞋也不用。假如有人犯了吃猪肉的禁令,那将会被认为丧失了做穆斯林的起码标准。
穆斯林的饮食禁忌源于伊斯兰教教法的规定。穆斯林不吃猪肉从宗教上来讲是很清楚的,因为它是《古兰经》明文禁食的“不洁”之物。因此,做为一名穆斯林,理当无条件地遵守教规,至于禁食的原因,其中深奥的哲理,已有很多科学家们进行了研究,所有的结论都进一步证明了穆斯林饮食戒律的科学性。
伊斯兰教有关食品方面的律例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卫生和卫性;所谓卫生是指外在的身体而言;所谓卫性是指内在的性情而言。因此,在伊斯兰看来:凡是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均是非法。 猪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语言在形容人貌丑、懒散、愚笨方面无不以猪谕之。 猪喜污秽。其生活区域肮脏不堪,食用的饲料也是污秽的,难与食草类动物相比。 性恶无常。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猪一旦饿极连所生猪崽也照食不误。 乱伦交配。幼猪一旦到发情期,有的会同生养他的母(公)猪交配,繁衍后代无上下、尊幼之分,在一般动物中也鲜有此事。 事实上对穆斯林而言,不仅不养猪、不食其肉,还要在生活习性方面杜绝污秽、肮脏、贪婪、懒散、愚蠢等猪及其与之相似的动物所具有的恶习,象以上这些恶习,《古兰经》无一不加谴责,其它社会文明也同样唾弃,不吃也就意味着远离它所具有的恶习。这也就是为什么穆斯林同样也不吃凶禽猛兽等怪异、贪婪、残忍动物的原因。穆斯林可以食用的标准就是“佳美”,正所谓“貌俊、性温、洁净”可食,“貌异、性恶、污秽”不食。
关于猪肉对人的健康危害,古今中外的医学家都曾提出过他们的科学见解。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人称医圣。他曾在其名著《本草纲目》写道:“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又说:“南猪味厚,其毒尤甚。”他的意思是说南方的猪其毒害是极大的,这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其他地方的猪也是有害的。关于猪的各部位对人的危害他进一步分析道:“猪肉:凡猪肉苦微寒,有小毒。凡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凡肉有补,唯猪肉无补。猪,猪肉唯在其首,疾者食之生风发疾。猪心多耗气。猪肝,猪临杀惊气归心,绝气归肝,俱尔可食,食必伤人。猪肾,久食令人伤肾。冬月不可食,损人真气”。德国医学家施费尔先生在《猪肉对人的危害》一文中写道:在美国和加拿大人中每六位人中就有一位肌肉中有旋毛虫存在的,染上这种病的人并没有疾病的感觉,有很多人不知不觉,不知病因就死去了,还有一些人成了残废,这就是吃猪肉所引起的后果。他说:“对于这种病,目前人类还没有克服的本能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倘若染上了这种病,更没有根除的良药,妙方。我认为预防这种病的唯一方法便是不吃猪肉。”
在此可能会有一些人吹毛求疵地说:“消过毒的猪肉穆斯林也未必会吃?”是的!即使消了毒穆斯林也不会食用。因为穆斯林首先是奉主命而禁食猪肉的,而后才从卫生和卫性的角度去考虑这一问题。尽管如此,人们也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伊斯兰教是天启的宗教,是关心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的,《古兰经》是针对全人类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指导世界上每个地方的猪都加以消毒!即便能消除其体内的病毒,也无法消除其肮脏的本性。
对于《古兰经》禁食猪肉,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有一种观点,即认为“阿拉伯半岛缺少水源、气候炎热,不宜养猪。”而且还打着客观唯物主义的旗号,实质是一种主观唯物论。 首先,如果说《古兰经》禁猪是受客观环境制约,是因为缺水、气候炎热、不适宜养猪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由此便可进一步推测《古兰经》在其它方面的戒律也一定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否则何以解释单单只是禁猪一条戒律受这样的制约呢?那么试看其它方面的规定可能会帮助我们驳斥这一荒谬的观点。《古兰经》规定穆斯林礼拜前必须洗大、小净,而伊斯兰传播初期却恰恰是在缺少水源的阿拉伯半岛,人们平时喝水、用水已经很困难,而每天五次礼拜均须用水,仅此一点,按照所谓客观环境决定论该作何解释呢?所谓“气候炎热,缺少水源,不宜养猪”是纯属主观想象的谬论。
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虽有多种禁忌,但为什么中国穆斯林对猪和猪肉特别忌讳和敏感呢?这是因为在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故意利用少数民族的一些禁忌作文章制造民族矛盾,以便于分而治之。个别反动文人就编造了一些带侮辱性的故事,侮辱少数民族,极大地伤害了穆斯林的民族感情。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穆斯林对猪的问题尤为敏感,对猪的厌恶较世界上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强烈。伊斯兰教的每条教规,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合乎人性的,也不会受到任何冲击,科学愈发达,反而更能进一步证实这些戒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责任编辑:西宁的表情
上一篇:宁夏穆斯林的公益实践及其思考
下一篇:白润生阿訇在西宁南关清真寺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