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乘坐的飞机临近阿塞拜疆首府巴库郊区的上空时,里海的粼粼渔光、低空盘旋的海鸥以及星罗棋布的石油钻探平台、井架向远方来客展示其世界最大内陆湖的魅力。一阵惊喜之后,心象海鸥似的飞向里海之滨的都市。
巴库位于阿布歇隆半岛,东临里海,三面环山。这里虽处于亚热带,但因濒临里海,夏日的炎热倒被从海面上袭来的阵阵凉风驱散了许多。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整洁、宁静、怡人。洋溢着温馨的林荫大道和游人如织的滨海公园令人流连忘返,但使我们这些习惯于喧嚣的都市生活的中国来客震撼的是这里的出奇的宁静和人们脸上异常平静的表情——这反倒使我们有一种不习惯的感觉。这里除了街上疾驶的车流发出的声响外,几乎很少听到喧嚷、吵闹、叫骂声,更别说打架斗殴了。人们悄悄地走路,悄悄地做事,说话也悄声细语,安安静静,惟恐打扰他人。也许,这就是当地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吧。然而,停留一久,方悟出在人们平静的表情下原来还深深地隐藏着某种难以言明的东西。
自1991年8月30日宣布独立以来,阿国内政局一直不稳定,时有政变、兵变,虽都被粉碎了,但将来如何,孰难料定。此外,近年来,阿与邻国因领土纠纷而战事不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这无疑给其本来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目前,阿国工矿企业一半以上开工不足。城市居民月平均收入仅约合20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苏联解体前相比普遍下降4—5倍。在巴库,笔者有机会与许多当地人进行过交谈,给人印象最深的乃是他们的那种浓烈的怀旧情绪。他们无比怀念从前,怀念从前的强大、安定和殷实。与他们闲聊时,只要话题一触及现实生活,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以前要好得多”。一位出租汽车司机这样描述眼下的艰苦:“1991年以前我每月至少下10次馆子,而1991年以后的这几年里我一次馆子也没下过。没办法呀,手头的钱怎么也不够花,养家糊口要紧啦”。从他说话时阴郁的眼神里笔者似乎捕捉到了巴库人普遍存在的那种迷惘和惆惟的心情,但其中的滋味绝非“患贫”两个字所能概括。
由于阿国经济尚处于低谷,人均月收入微薄,日前的市场购买力自然很有限。我们曾逛过巴库市最繁华的商业区,不论是国营大商场,还是私营小店,顾客之少实出我们意料。虽然各大小商店里商品也说得上琳琅满目,但以进口商品居多,譬如,土耳其的服装、伊朗的饮料、中国的家用电器和玩具,还有日本松下和韩国三星专卖店的家电等等。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放在食品及其它生活必需品的购买上,而对标价几乎接近天文数字的大件奢侈品一般顾客只能望“价”兴叹,少有问津。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巴库市场上的商品品种不够齐全,某些商品比如小家电、文体用品、药品等还相当匮乏。
不过,有理由相信,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是压不倒勤劳、善良 智慧的阿国人民的,他们完全可以幢憬美好的未来,因为大自然赐予了他们宝贵的财富——石油。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就分布于巴库周围地区。
巴库是阿国第一大城市,还是该国唯一可通邻邦的港口,人口17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l/4,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这里曾是前苏联最早开采石油、大然气的地区,石油开采量曾居前苏联第二位。现在,石油工业仍是阿国的支柱产业,约占其工业总产值的2/3左右。以石油为龙头,带动了巴库石油加工业、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等的发展。正由于巴库拥有得天独厚的陆地、海底石油资源,其国际地位愈来愈受人瞩目。据可靠消息,里海石油探明总储量在40亿吨以上,阿巳与美国、英国、挪威等8国签订了开采5.5亿吨石油的合同,外国将为此投资80多亿美元.目前,有关各国石油公司已在此安营扎寨.难怪阿官方及石油界人士自豪地宣称他们的国家将成为第二个产油大国“科威特”。
真诚地祝愿阿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也祝愿巴库变得越来越富于魅力。
上一篇:里海明珠——巴库
下一篇:旅游中常常被忽视的十大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