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夜景。
癸巳初夏,我随中国新闻出版代表团访问文明古国伊朗。或许我们先前多少受到一些媒体报道的影响,觉得这个地方比较神秘,因此对此行亲友们多了几分担忧。但当我们踏上德黑兰这块神秘的土地时,感受到的是伊朗人对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友善和热情,这让原先的忧虑顷刻间化为乌有。
抵达德黑兰机场时已是深夜,到宾馆还有较长的路程,外面的街灯暗淡。来接机的是伊朗外交部的资深翻译老穆,他在上世纪80年代来我国学习过中文。老穆热情儒雅,一见面就介绍伊朗文化。
仰望星空,悠悠遐思。当年汉武帝派出特使张骞去西域,公元前119年又特意派其副手访问安息帝国(今伊朗),安息王激动得派出两万骑兵远迎中国使者。我国同伊朗虽相距遥远,但先人在这条路上留下的足迹和迷人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
街拍德黑兰
德黑兰这个城市的主色调是灰色,高楼大厦不多,建筑也显得有点陈旧。交通拥挤,但治安尚好。私家车基本上都是国产的,少有名牌车辆。这里几乎每条马路两边都有小水渠,行走时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这水来自哪里?正在疑惑中,仰首看到了市中心白雪皑皑的冰峰,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哦,这里是高原,冰峰融化的雪水流过路边的水渠,滋润着城市的命脉,也给城市带来鲜活的灵气,然后悄悄地流向江河。
当地妇女都身着长袖衣服和长裤,戴着头巾,但并非一律黑色,那种在影视里常见的披黑袍只露出双眼的女子,并未见到。波斯出美女,名不虚传。伊朗女性非常漂亮,她们并不保守。不少年轻女性戴着五彩缤纷的头巾,高高的鼻梁上架着时尚的墨镜,一双双美丽的大眼睛,透着甜丝丝的微笑。她们手拿苹果手机,有的还驾驶着私家车,车速极快。
眼前所见,彻底颠覆了我们先前对伊朗的看法。谁说这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这里的人们同样爱美,爱时尚。谁说这里的人没有教养,在餐馆、机场、商店等地,几乎听不到有人大声喧哗;环境也很整洁,很少有人乱扔废弃物,每天人们都会用水将商店和家门口冲得干干净净;在公园,当我们将照相机对着当地人拍照时,他们热情地摆出各种姿势,还主动与我们合影,他们的友好、热情、奔放,深深地感染我们,彼此之间没有隔阂,只有欢声笑语。
街拍德黑兰
德黑兰国际书展,规模陈设均无法与上海书展相比。但伊朗人的好学精神,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书展上,到处是排着长队的买书人,或捧着书一声不响的阅读者,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伊朗人对书的热爱。这次我带去《名人印象》《钱汉东考古文选》《钱汉东诗文墨迹选》三部书,它们被平放在中国厅显眼处,引起了当地华人和学习中文的伊朗人的兴趣。
在现场,我遇到一位留着胡须的年轻人,他认真地翻阅着我的墨迹选。我问他喜欢中国书法吗,他用生硬的汉语回答我正在练习毛笔字。当他得知我是此书作者时十分激动,执意让我题字拍照留念。这么多伊朗年轻人喜欢书,这么多伊朗年轻人热爱文化,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所涌现的那种读书热潮和氛围,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
我国驻伊大使郁红阳在官邸会见我们,他对伟大的伊朗人民赞不绝口。他说,在古代,伊朗人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波斯文化,今天在受制裁的背景下,他们不畏强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科技研发、军工产品、经济建设、改善民生诸方面取得进展,这是一个受人敬重的民族。伊朗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但也是中伊友好的起点。
伊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匆匆伊朗之行,浮光掠影,我们仅仅初识德黑兰,但它已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钱汉东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上一篇:我国游客赴印尼旅游可办机上签证
下一篇:阿拉伯弯刀挥舞智勇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