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寿坊清真寺的记忆—上海一座自建、自养的清真寺
2013-12-18 18:36:16
【来源:】 点击:
鸿 寿 坊 清 真 寺 的 记 忆
——记老上海的一座自建、自养、自管的清真寺
人之将亡其言亦善,鸟之将亡其鸣亦哀。 作为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我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是行将归真之人,言善不敢,说真话还行吧。
今天我要讲一讲解放后被合并的清真小寺,即上海的鸿寿坊回教堂——解放前上海的清真寺都叫回教堂。 我觉得这也是我自己的责任, 把这一段历史留给后人,让人们能够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乡老们,那些平凡的、 普通的但是确实是高尚的人们, 他们的确是一些值得纪念的人们,尤其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向他们学习的。
首先我要声明一下,我只是凭自己的记忆,我们这里并没有可查找的记录,我也没有那个精力再做有关的考证。 那还是我十几岁时的记忆,差不多六十年前的事情了。 如果可以查到相关的资料,那当然好。
当初我回民初来上海大多是无田无地的贫苦教胞,在家乡遇了灾、遇了难,另一方面,当时的日本人在沪西开了建了纱厂, 城市规模在扩大,产生了不少就业机会, 他们到上海来投亲靠友,能找亲戚的找亲戚,能找朋友找朋友,亲帮亲邻邦邻的,做一点小生意维持生计;而且文盲多,很少有文化人,当然不是绝对没有。我这是指沪西一带的教胞。
伊斯兰不只是我们的信仰,更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因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的需要,没有清真寺是不行的,清真寺是我们首先要建立的。生活虽然贫困,但是当时教胞建寺的热忱是现在的教胞们无法想象的。按现在的人们的思维来讲,连一日三餐的温饱都成问题还要建清真寺?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首先以各教亲的同乡为依据——就是河南人找河南人,安徽人找安徽人……,而逐步建立了各个清真寺。所以药水弄回教堂叫河南寺、江宁路回教堂叫山东寺、鸿寿坊回教堂叫安徽寺、景星路回教堂则称之为苏北寺了。但是这并不等于分帮分派,实际上每个寺内哪里的人都有,哪个寺里都有河北的、安徽的、河南的、山东的、江南江北的都有, 从不分彼此, 只是以某一个地方的人牵线带头集资建寺而已。 每个寺虽小, 但是都具有大小净的水房、礼拜大殿、阿訇证婚和给亡人站“着那则”的大厅和亡人处理房。
以上的四个寺的经济来源全靠乡老众人点点滴滴的捐助,聚沙成塔。 沪西清真寺的都是穷苦人,不像上海的西寺和北寺,即小桃园清真寺和福佑路清真寺,那里是有不少的古玩商和珠宝商可以依靠。我这里只说上海的那些穷苦人的清真寺。
由于我家以鸿寿坊清真寺为邻,所以我对该寺最了解。以下的主要就是叙述鸿寿坊清真寺的解放前的情况了。
租赁建寺:艰苦简陋 一应齐全
鸿寿坊回教堂建于何时我没有考证(注1),是在药水弄回教堂之后建成的。该寺是承租了两栋石库门房子,这两座石库门房子均为两层楼,实用面积约为200平方米,我是去年用脚步估算了一下的。由于该寺为里弄的最后两栋房子,所以靠弄堂的山墙还多占了弄堂到底的一片地,多了20多平米:一边为亡人房,一边为厕所, 厕所的上边还加了一层为寺司务的住房;二楼全部打通为礼拜大殿,挂了四个吊扇;下层,明间为大厅,旁边还有一个内厅,前面还留了一个七八平米的医务室,后面全部是水房,屋里当中的小天井下层为锅炉房,上层为海利法的学习房,就只有4个平方,铺张床;灶坯间的上面是是阿訇的住房,再上边又盖了一个小房间为账房间。这些房间都很小。楼下大厅为礼拜后休息的客堂间,一圈都是古式古相的有扶手有靠背的椅子,两椅子之间还有茶几,有七八套。清真寺里的桌椅板凳都有人捐助,上面还刻有名字。具体的捐助者的名字现在是记不得了。电扇,大殿里的四个吊扇,下面客房里有一个吊扇;当时阿訇房间里都没有,是以后才添置的。
上一篇:韩道亮:清真寺及其功用
下一篇:哈达铺清真寺被命名为“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