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县北坞清真寺
分享到:
2013-06-10 16:16:12 【来源:】 点击:

 

   

    大厂县北坞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厂县北坞村
 

    邮编:101700
 

    当你从首都乘车,沿着京沈公路,东行不到100里,即进入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境内。通过车窗远眺,在横在于柏油路北侧,远近参差、连绵不断的村落中,倏然有座突兀屹立的深灰建筑,宛若奇峰突起,跃人你的眼帘。那耸立的高亭式建筑,便是自治县境内原有的17座清真寺中最大的北坞清真寺。这是自治县境内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在全省来说,也是闻名的。
 

 

    古寺,坐落在自治县境内最大的回民村——北坞村的村西。旧。时寺的四周有女墙环绕,墙外碧水放浦;院内殿宇参差,树木苍郁,景致十分优美。远观仿佛一座小小城池。寺门前的小石桥,结构简朴,名曰天心桥;走进寺门,迎面便是3间宽大的对厅,其两侧各立石碑一块。穿过对厅是一色方砖没地而又宽敞的长方形天并。天井市北两侧对峙着南北讲堂,是阿訇和乡老们讲教和议事的所在。西面,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大殿近40米长、17米宽,面积660多平方米;殿前有抱厦,后有窑殿,三部分浑然一体。侧观殿脊起伏,呈马鞍形,在西端的窑殿顶上耸立着塔式四角高亭,名曰望月亭。殿内圆柱林立,木制地板上铺着毛毡、垫席之类。据说约可容2000人排班聚礼。大殿西墙上,有砖雕四壁呈拱形门洞状。内雕花卉经文。西北角上是结构精巧的“敏拜尔”。大殿的南北面是砖砌拱形窗口。
 

 

    大殿和北讲堂的北面,另有侧门可人,这里有沐浴室、井房、学堂等建筑,中间有月亮门相通。整个建筑群,结构紧凑,布局严整,那些错落毗邻的殿、厦、亭、堂,过去都是雕梁画栋,漆砖彩瓦,一些山墙照壁上还装饰着奇花异草、诗书经卷、炉瓶盘设之类的彩画。旧时还有历代留下的若干块匾额,高悬在一道道门廊之上。当初有这些装演辉映,更显得古雅清静。一眼望去,这和谐的色调,典雅大方而又质朴无华,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这座砖木石结构的古寺,在建筑凤格上,与国内许多的清真寺一样,基本上是中国式建筑。除亭殿格局外,受庙宇影响较大,无那种圆形屋顶。寺的规模不算小,实用、朴素、壮观。
古寺始建年代,今已难以考证。寺中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是镶嵌在大殿外边东北角上通向沐浴室的走廊墙内的那块小石碑。这块拱形小碑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所刻。经历了几百年的风蚀日晒,十年浩劫的刀痕斧印,已使它伤痕累累,斑迹重重。碑上字迹,有些已难以辨认。碑文较短,为研究者参考之便,现录如下:

 

 

    嗟夫!苍生在世,何刻不朽哉?善而己。适今观闻东务庄,原系内翰侍御太监仰泉李公奋庸营造。管理工匠,预修掩拆隐城一址。是举也,公岂好生恶死者耶?抑明哲保身者耶?其虑盖远矣!予溯究所由,口知我公祖上,历代积德,乡土同音,迄今累仁,遐迩共采,公身凛凛然在也。公墓巍巍然兴也,树植叁口木,奠安拉石,岂直耸观乎生前,惟是景仰口没后,感博施之济众兮,咸曰:此仁人之止口也,胥触目而增悲;忆口置之合宜兮,咸曰此义士之坛冢也,多遥望而兴叹。其生也,必荣矣;其死也,必哀矣。口所云惟善不朽者,舍我公谁欤?布在方策,垂懿德于悠久云。时惟我大明万历了巳季冬朔旦逸士冲宇毛登龙谨撰。(以上为朝东面字)
 

 

    万历四十五年十一月起立石界,置地七亩,永远随寺。官御李进忠,只因缺后,建盖坟地,累辈看寺之人修理,止许修理,不许削伐树株,若有人削伐树株,许多人揭告。嘉靖四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人不知死忌日,若有贤侄,为其后世造上、(以上为朝西南字)从碑文可见,北坞原名东务,当于万历四十五年以前,这所清真寺就 已初具规模。对于这座清真寺的始建年代及历史状况,有人曾为之做了走访。
 

 

     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回族人民,绝大多数是“随燕王扫北而来”。公元1399年,燕王朱枥为夺取皇位,发动了历史上所称的“靖难之役”。到公元1403年攻下南京夺得了皇位,立号“永乐”。永乐二年(公元1401年)“出旨迁民”,“以实空地”。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在这段时间里,各行各业的回族百姓,随朱枥大量地由南京一带北迁,在京东一带落户。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明代有不少的回族人在朝做官,在伍为兵,所以北迁的官兵不乏其人。各阶层人在这里形成一个回族聚居点。

 

     基于回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生活的需要,随着一个个村落的形成,一座座清真寺也就“应运而生”了、当时,在大厂回族自治县内方圆不过二三十里的区域内,就先后落成十六七座清真寺,北坞清真寺便是其中之一。万历四十五年前,在朝为官的内翰侍徽太监李杏庸曾在原来基础上又行修缮,并为寺置地7亩,植树百棵。正如碑文所记。此后,这座古寺又经历了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光绪十二年(公元1887年)等多次修 葺,才使这座清真寺逐步扩展,日臻 完美、壮观。因此,纵观历史,在前后几百年中,这座清真寺不仅凝结着回族人民的心血,也浸透了汉族工匠们的汗水、它是几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 晶;也是几代回汉族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的丰碑。
 

 

    到了民国11年(公元1922年),三河县(当时此地隶属三河管辖)知事到此“亲诣瞻拜”,为清真寺书写了许多匾额,撰刻了对厅两侧的石碑,借以追述建寺历程,表彰捐修百姓,并做了一系列题名:
 

 

    把沐浴室题名为“改过之室”;殿亭题名为“斋戒神明之殿”;南、北讲堂分题为“日曜堂”、“金曜堂”;抱厦题为“修身之厦”;对厅题为“元古之厅”;石桥题为“天心桥”,寺并题为“一阳井”;围墙题为“大道之范”;树木题为“众材之林”。
 

 

     到了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修炮楼,几次想拆用这座古建筑,终未得逞。但在解放战争中却遭到了国民党的炮击,一位阿訇当场被炸死。至今,庭前石阶上还存留着弹痕。
解放以后,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正常。每逢伊斯兰节日,有大量的穆民前来古寺聚礼,但“十年内乱”中,古寺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只是由于广大群众的尽力保护,这座建筑的整体结构,终于保存下来。就是1976年那场地震,也没有把它摧毁。

 

 

     粉碎“四人帮”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重新照亮了这地区。这座清真寺经省里批准修复,开始被自治县确定为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村里也建起了寺管会。近几年来,在广大回族群众的努力下,将整个清真寺进行了全面的修理,使整个古寺,基本恢复了原有的风貌。
 

 

     自古寺修复以来,每天前来沐浴者络绎不绝。那些虔诚的老穆民们,恢复了正常的宗教生活,每日从“邦搭”到“虎伏滩”五时不落。寺内不时传出恭诵经文的悠扬之声。
 

 

     这座清真寺修复以后,基于它的地理位置和劫后犹存的历史价值,使得中外众多的参观者纷沓而至;北京、河北省、地、县各级考古工作者,也不断来此考察。最近,国家民委、全国政协的领导同志,在河北省民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也来此视察了这所清真寺。他们肯定了这座清真寺在地理位置及历史文物上的重要价值,提议予以进一步修葺,并拨专款3万元。古寺将以更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穆斯林和参观者的面前。

 

 

责任编辑:M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大厂县

上一篇: 大厂县小厂清真寺
下一篇:保定清真北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