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清真寺
地址:上海市松江县西马路缸望巷
邮编:201600
松江清真寺,是上海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也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伊斯兰教古建筑之一,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座落在松江县西马路桥换缸瓷巷内。属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中外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
松江清真寺,又名松江真教寺,亦称云间白鹤寺。“云间”是松江古称,白鹤寺,因相传松江是白鹤的家乡而得名。另外,还可能是对清真寺建筑的形象比喻。据民间传说,清真寺的窑殿尖顶象白鹤的头和颈,礼拜大殿和南北经堂,恰如白鹤的躯于和微展的双翼,邦克楼似白鹤羽尾.松江清真寺始建年代说法不一,一说为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郡守达鲁花赤(蒙语地方行政长官)创建,另一说为1295年西域穆斯林纳速拉丁镇守松江时创建。据记载,明港武门寺倾,朱元璋对伊斯兰教采取怀柔政策,保护宗教,曾诏谕各地修建清真寺,松江清真寺为其“敕建”之一,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永乐五年(1407年)和嘉靖十四年(1535年)两次重修并得到扩充。万历十年(1582年)又进行过整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十六年(1677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道光二年(1822年)和1985年都几经重修和整饰,至今还保持着清真寺原有的结构。
松江清真寺布局保持了元、明时期伊斯兰教寺、墓合一的传统风格。清真寺大门北向,前列照壁嵌有“清妙无真”四个砖刻大字。寺门额上有“敕建”二字,人内,有内照壁,上书“清真寺”。经南道二门,龙温婉蜒,东南墙外一片陵园,即松江口回坟,为历代松江回族人民的坟墓,据寺内碑记,元郡守纳速拉丁(传说松江清真寺创建人)葬于寺内,其坟墓已修复。龙墙内为完整的清真寺建筑。
其风格保持了阿拉伯圆柱拱顶式,同时又具有中国宫殿式古曲式建筑。寺东侧为砖砌斗拱结构的邦克楼,楼壁内为阿拉伯式砖拱球顶,高约四米,墙壁有精致的砖雕,拱形门洞为出入道,楼旁列二便门。礼拜大殿西东,为明代江南木结构厅堂式建筑,古色古香,与玲珑挺秀的邦克楼相对称。大殿以川廊与尽头窑殿(壁龛所在)相接,窑殿约八米高,南北东三出辟门,球形拱顶,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翘,古朴雄健,与邦克楼遥相成辉.礼拜大殿南侧有水房浴室,南北设有两厢房,为穆斯林讲经堂和依玛目涌经,会客的地方。
寺内现存伊斯兰教碑刻四方,记载了清真寺的历史沿革和明、清修缮碑记。松江清真寺内的建造为阿拉伯民族与我国民族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遗迹,也是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标志之一。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