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善义堂清真寺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鹧鸽市街
邮编:475000
现任教长:谢生文
现任学董;马遂良
清咸丰初年,陕西东部回族人为躲避清政府镇压所谓“秦川之乱”而东迁。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迁来开封的有300余户,均在籍鸽市街、鼓楼街、马道街、牲口市街一带居住,多以行商、贩马为业,开封人称“马客伙”。
经济力量比较充实.陕、甘、宁旅汴之回民,定居不久,就要求建立陕、”甘、宁清真寺。但鉴于所谓“秦川之乱”才平,清政府及地方士绅出面阻止。由商民“忠义和”号马自忠(前渭南候选同知)、“信义长”号苏占杰、“明发样”号伍廷发、“义升德”号于义升、“德盛店”号洪德语、“复盛和”号马自鹏联名呈请祥符县,仿效省会各会馆聚同乡、办义事、设学堂之举,簿建“善义堂”。祥符县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颁发告示(现存有碑刻为凭),其告示文摘录如下;“近闻左宫保勒定西陲,其善后事宜,内有回民设立义学延师教读,每学生一名日给白米2斤,以资养瞻一条。商民欲仿昭其法。
公捐资财,在城内鸩鸽市卖民房院一座,前门临鹧鸽市街,后靠铁佛寺、名曰‘善义堂’。内设经学,俾回民子弟从师诵经,外设义学,聘请名师,不分殄域,俾回汉两教贫民子弟入学读书。朝夕渐磨,变化气质,未尝非养育人才之一助也。”“查该商民等捐资设塾,实属善举,足见仗义疏财,是堪嘉尚。巳批准立案办理矣。
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省城军民士庶人等知悉。尔等如有子弟愿入善义堂学读书者,应即告执事者送学课读。该民首事等务当慎重其事,认真经理,延请品端学粹之士,作为馆师,实加训课,渐义磨仁,通经致用,本县厚望焉。各直愧遵毋违”。此告示得之不易,曾经公堂跪火链、受酷刑。赴京城奔走,蒙朝迁派大员到汴处理,才得以允许建善义堂。当时陕甘宁籍回族商民不仅要建立清真寺,而且也要办义学,提高文化,以育人才。因此,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寺内设塾,开始教五经、四书。进入民国时期,改为民生小学,直到1949年。《中国穆斯林》曾在1993年第1期第28页载文介绍。
寺内另存有两块石碑,正面由按察使衔前安徽凤颖六泅兵备刘流棋撰,文中记载,为建寺,族人马自忠、苏占杰、伍廷发、于义升、洪德语、马自鹏、马策勋等三百余家慷慨捐资白银1万9千3百两。千两以下,百两以上者24家。百两以下,十两以上者70家。余为十两以下者200余家。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筹建,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落成,历时13年。据建筑物上文字记载,大殿和卷棚从光绪九年(1883年)到光绪十三年落成。
据老人们回忆,清同治十三年之前,仅盖有一所简易房舍,供朝拜沐浴之用。现存规模宏大的善义堂清真寺是光绪十三年八月落成之建筑物,原简易拜殿改为沐浴室。
现寺有大殿十楹,拜殿七楹,后殿三楹,耳房四楹,后院北学堂六楹,东厢讲堂南北屋十楹,前院南北屋六 楹,经学堂十五楹,沐浴室十楹,共计一百一十六楹。此后又在鼓楼街路南路北,马道街路东购置房屋6所,作为养寺之附属财产。
善义堂清真寺落成后,格外雄伟壮观。院落宽敞整洁,房屋布局井然有条,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结构严谨,既有我国古建筑风貌,又有民族“特色。回族一年一度的圣纪,仅卷棚之下可同时摆设7O余席,以供会餐。
当建寺时,由于有些人加以刁难,新建寺院不能称清真寺,只能在大门上边挂上“善义堂”匾额。陕甘宁旅汴国民深感不便。19O1年,慈禧太后由西安回銮北京,路经开封,其前部先行官马安良是回族人,知开封有一座陕甘宁清真寺,到善义堂礼拜时,问为啥把“清真寺”称善义堂,首事们详述原因,并拜请转呈慈禧太后“万民册”。
马安良面奏太后,慈禧经过查问,认为民众捐钱建寺,劝化愚民,设塾办学,教化顽童,事属善举。遂赐亲笔御书“清真寺”匾额一方,加盖御宝,悬挂寺之大门。至此再无人敢来干涉、直到清亡之前,因门上悬有慈禧御赐匾额,使文官下轿,武官门前下马,善义堂名声大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省县官吏,文人墨客,也纷纷题词赠匾,前来恭贺。如成亲王赠匾“无畏上帝”;醒亲王赠匾“在明明德”;太子太保大学士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也赠匾“道之大源”;协镇马策勋赠匾“西方区域”。朝廷恩赐十八岁翰林马文梦亲书卷棚四个抱柱。大殿内还有普老爷马寿清阿訇书写的一块阿文大匾和两个经字抱 柱。大殿内外有20余块大匾,真是琳琅满目,金光闪闪,笔墨苍苹,整个寺院装饰得金碧辉煌。可惜这些匾额全部毁于“文革”。该寺现有教民100多户,400多人,均系回族,遵行格迪目教礼。
善义堂清真寺自建立之后,章程严整,老先人之遗愿是如请教长,必请陕甘宁籍之“尔林”。故所请之历任阿訇,皆为德高望重,博学多才,阿文造诣较深的名“尔林”有:第一任阿訇杨振龙,人称杨半面,河南桑坡人,但系陕西派周老爷杰出弟子,河南阿文大学的创立始于此老。后聘请的有马希贤、者万选、云南马善义、普义马仁石、西宁常元举、槐树寨马承德、咸阳马河图。河南籍的有海彦彬、王继增.现任阿旬是平凉人谢生文。
善义堂历任阿旬都注重,开学讲经,培育人才。历史上常有“海里凡”10位到20位,最多时有40位。另外还有阿文教育小学班。百年来曾经培育出不少有学识的阿旬,分赴全省和西北高原,对宣扬伊斯兰教义起到一定的作用。河南籍成名的阿旬虎彦章、尚希贤、郭景福、于安、马天爵、郭连登、余云龙等皆在善义堂住过学,为其后成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陕甘宁的成名阿訇中曾在开封善义堂投师住学者也不乏其人。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