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清真寺
地址:广西南宁市新华路25号
邮编:530012
现任教长:张存诚
南宁清真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唯一的一座清真寺。该寺创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年一1661年),是当时广西提督马雄(宁夏固原人)倡议并带头集资建成的。初建时,寺座落在北城门外镇北桥附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宛平人(现北京市丰台区内)沈公任自南太守时改建于西门内现址。嘉庆、道光间时有修葺。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贫。清同治五年(1866年)再次重建。1924年增宏翻新,改建成楼房,1967年之后被卫等用品厂占用,1980年复原为清真寺。1981年改建,改新华路25号为正门,修建三层楼一栋,屋顶建宣礼塔。一层开设饮食服务店,以便自养,部分房间为净水堂;二楼为会议厅、宿舍和办公室;大殿在三楼,四壁外表用白色瓷砖装修,光洁明净,正西米哈拉布(四壁)镶嵌有用瓷砖绕制的彩色经文,大段可容纳1OO多人同时礼拜,常有外地穆斯林来寺礼拜、该寺占地面积2亩,有教民270O多人,均属回族。寺内现保存有《重建清真寺碑》等文物。
柳州清真寺
地址:广西柳州市公园路6号
邮编:545001
现任教长:马会义
该寺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广西提督马雄(宁夏固原人)倡导修建。寺址选在当时的提督府衙门附近,地名叫“三州社”,即分公园路。原寺占地面积3亩多,建筑分前后两院。最南为大门,为四柱三楼牌坊式,中辟三道券洞门。建筑中心在后院,正中为大殿,左为二殿,向东有台阶。咸丰七年(1857年)寺毁于战火,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1923年马、以、白等姓教民集资加以修葺,规模形制凡与初建时相同。殿前有五块樟木板雕刻的匾,上书明太祖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据说是按南京清真寺的原匾复制的,惜于1967年毁坏不存。现部分地皮已划归民族小学(原为“清真小学”)。本教坊有教民3200多人,均属回族。
该坊马介甫先生,具体生年年不详,现代人。柳江师范讲习所毕业,博学深思、热心教育,1932年创办柳州私立民德小学,后改名情真小学,这是广西回民办学之始。
桂林清真古寺
地址:广西桂林市民族路桃花江畔
邮编:541001
现任教长:马征国
现任学董:张 竞
桂林清真古寺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桃花江畔,该寺始建于元代初年。现占地面积8.5亩,总建筑面积984平方米。该寺历经战乱,殿宇坍塌,明中叶时曾经重建。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三年(1661年一1664年)由广西镇守总兵,宁夏固原人马雄捐资购地10古加以扩建,新建的寺一进三院,塔殿迭起,堂虎连属,珍木香草,流芳吐痰,大殿前有一方百寿字石碑,常引起人驻足观看,皆叹其奇巧.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在马松亭阿旬等的率领下,南迁桂林,在清真古寺复课,人多的时候,在校食宿的师生达500人。1944年11月桂林沦陷,古寺不幸被日本帝国主义焚毁。抗战胜利后。为重建古寺即开始募捐筹款,经多方努力,终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建成大殿和部分附属用房,并开设了“广西阿文专修学校”。解放后清真古寺得到人民政府的尊重和保护并加修缮。1967年又惨遭严重破坏,该寺往日盛况遂荡然无存。1979年以后,在市“伊协”的倡导下,成立了“重建桂林清真古寺筹备小组”又开始募捐筹资,以便再次重建古寺。寺内除本地教民外,常有许多外地穆斯林前来礼拜。本坊教民约4500人,均属回族。
该坊教民李振民阿訇(1908一1989年),幼随父学习阿文,后赴汉口、洛阳、开封等地深造,刻苦自励、遂得圣教正传,194O年起任该寺教长,是“广西阿文专修学校”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历任全国伊协常委、广西政协常委、广西人大常委、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曾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京,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以鹤生,桂林该坊教民,清末举人,擅诗文书画。曾浪迹台湾,总督唐景起延为高级幕宾,参与治台闽政务。1914任“广西回教俱进会”会长。
桂林码坪清真大寺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公园内
邮编;541004
现任教长:马文辉
现任学董;马炳蔚
该寺始建于康熙十年(1671年),次年完工。占地面积3亩多,原寺为一典型四合院式建筑,大殿为民殿式,另建有宣礼塔、经学、宿舍、净水房,停尸房等。寺既在桂林,风景自殊,漓江绕流,水如绿绸,四山秀色,出手可悒。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桂林论陷时,整座寺统为日兵焚毁。1948年得善后救济署补助和回民乐捐,便简单重修了大殿、宿舍、净水房等,于是开门恢复礼拜和讲经念经。1959年开辟七星公园时,寺被国人公园之内。1985年一1987年桂林市政府两次拨款2O.8万元重新建造。现该寺大殿、宣礼楼、宿舍、净水堂等一应俱全、建筑形制中阿结合,又采用现代建筑工艺施工。青砖绿瓦,金碧垂辉,为桂林山水又增添了风格迥异的一处名胜。游人到此,必驻足观光,每日络绎不绝。本教坊有教民约2000人,均属回族。
该坊何云高阿訇(1888年—196O年),经汉两通,操守纯一,历任平乐、苏桥、大圩、桂林等地清真寺教长,先后达40余年。他既注重教礼教法,又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圩,苏桥任教长时,曾和成达师范协同,在两寺设立了成达师范第二(苏桥)、第三(大圩)附属实验小学。他还是“广西阿文专修学校”积级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任桂林市一至四庙人大代表。
桂林市西巷清真寺
地址:广西桂林市正阳路西巷
邮编:541001
现任教长:丁明栋
现任学董:朱广明
西巷清真寺又称东北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寺原为桂林水东门大街东利全商号马荣熙私产,自愿捐做清真寺。寺占地面积约1.5亩,原有建筑于1944年桂林沦陷时被日兵焚毁。1947年马荣熙子女及白崇禧将军夫人马佩璋合捐银元1000元,寺又得重建。建成后的西巷寺一进两院,进大门,两厢为宿舍、过天井是一栋二层楼,上层为礼拜大殿,下层为经学,楼顶正对大设为八角形尖拱。大殿两面为玻璃窗户,下为朱红色油漆地板,明亮素洁,宽敞虚静,是虔诚礼拜的理想场所.转过楼房为后院,有净水堂。
本教坊有教民约1500人,均属回族.该寺教长丁明栋哈吉,1982年有幸赴麦加朝觐。教民马荣坚,字晴峰,画家。有《百猴图》传世.名字存《桂林画人录》。
桂林西城路清真女寺
地址:广西桂林市西城路西头
邮编:541002
西城路清真女寺,也叫西内女寺,创建于1926年,由来相尧发起创办,并由她任该寺第一位女教长,桂林穆斯林都亲切地称她“宋二娘”。现该寺占地1亩多,大殿设寺内楼上,每日都有数十名妇女入寺礼拜,楼下及铺面开办清真饮食业,以专养寺。建女寺是广西伊斯兰教的一大特色,而穆斯林众多的其他许多省分却并不多见。
桂林市底清真寺
地址:广西桂林市城郊底村
该寺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殿堂虽小,构造粗备,自成院落,焉然礼拜之圣洁处所。然人事沧桑、兴衰无常,该寺自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渐衰落,长期无掌教阿訇,教民每逢大礼,只得从外地请来阿訇主持礼拜。自1950年以后,寺终年关门,院内荒芜凄凉,教民亦无力过问。有些熟悉该寺繁华历史的老者,触景生情,莫不叹息。本教坊教民约30O人。
临桂县旧村清真寺
地址:广西临桂县会仙乡旧村
邮编:541103
旧村清真寺位于桂林市南,距市区40多华里。寺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广西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之一。寺占地约2亩,大殿飞檐峻宇,宽阔深遂,长宽相加近30间,南北各有厢房3间,中间天井宽敞洁净,古树参天,花香弥漫。明清两朝来广西的穆斯林定居旧村者甚多,寺处中心,教民多绕寺而居,民多乐所业,教亦极一时之盛.教民中以白姓、马姓、傅姓最多,以后陆续外迁,现巳衰落。寺有教民约400人,均系回族。
该坊马昆同,明河北宛城人,因无心仕宦,乃游历名山大川,后入广西,定居旧村,旋迁桂林、南宁等地,为广西回族马姓两大支始祖之一。
傅弘烈(?一168O年),回族,江西进贤县人,清初任广酉提督军门,殉职后,葬于旧村滚狮岭,俗称滚子岭,后裔选定居旧村。
马秉良(1775一?),该坊人,清道光武生,工篆隶,善丹青,尤工墨竹,曾自绘《云谷图》,一时名俊,题者如云。著作有《云谷琐录入《桑榆吟草》等。桂林独秀峰《汉白石神君碑》,高5.5米,宽4.8米,非常珍贵,其字即为其手书。《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国画家大辞典》均收录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