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卓洛清真南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卓洛乡卓洛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万寿
卓洛南寺位于临潭县卓洛乡下园子村。南距县城五公里、全折麻提有140多户,700多人。属依黑瓦尼。
全寺占地面积约1亩左右,西面紧邻大路,修有明五暗七格式砖木结构的礼拜大殿。大殿内油漆地板,装饰新颖,配装有较华丽的现代照明设备,可容纳5O0多人同时礼拜。东侧是土木结构的6间瓦房,暂为讲经、说教之场所,南侧是5间靠西而立的砖木结构沐浴室。该寺占地面积较小,但布局合理,井然有序,给人一种完美的整体感,修复于1981年。
卓洛村回民的历史和临潭县各处回民的历史一样,是明朝洪武十三年(138O)随沐英而来,定居卓洛的一部分。卓洛北枕玛尔当要隘,是通往藏区的咽喉所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驻守屯田的汉、回兵士较多,那时就已经是个大村庄,只修建有一座清真寺(现乡政府地址)。
清末民初,由于临潭地区西道堂的产生及其宗教教义的广为传播。卓洛村其中一部分群众接受了西道堂教礼,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另立酉寺折麻提。同时,卓洛村的大部分回族群众在马如琪、马守贞、马世雄等人的倡导下,在古城跟下(现医院背后)建起了另一个小型简陋的礼拜大殿,仍然尊奉老格迪目教礼。20世纪20年代,随着依黑瓦尼在我国西北的传播盛行。1942年,卓洛村又有一部分回族群众遵行了依黑瓦尼。当时在教礼上出现不同解释的情况下,广大的穆斯林群众本着从民族团结的利益出发,还是在同一座清真寺内进行各种宗教活动.双方相处得很为融洽。
1946年,由于原寺址面积狭小,不便于较大形式的宗教活动、经马守贞等人商议,将寺地迁到河滩西面,建有7间大殿和兰层唤醒楼。并在寺内修起了7间瓦房,创办了卓洛村的第一所小学。当时,卓洛附近的回、藏、汉学生来上学的达70多名,聘请天水马庭彦任教数年。1954年,由于寺临河滩,地下潮湿,又搬到河滩东面的村中心(即现在寺址)、修有5间大殿。12间平房。1958年时尽被拆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地落实,各地清真寺相继开放。1981年,卓洛村奉行依黑瓦尼的群众。在马俊、敏生智等人的筹划组织之下成立了南寺折麻提。在原来的寺址上建起了现在的这座清真寺。同一时期,原来奉行北庄、华专教礼的7O多户群众也在另一地点修建了卓洛清真上寺。本村马万奇阿訇在南寺开学达12年之久.曾培养出了正在东乡开学的丁正玉阿訇。该寺现有满拉6名。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