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认真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活和生产困难,给各族人民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民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云南、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解放初期,那里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尤其是食盐,一年所能换到的盐巴,仅够一个月食用。一些人家不得不将盐巴包在布里,用绳子拴着,在菜饭里泡两三下便立即取出来,待下次如法炮制,以便用得长久一些。邓小平对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十分关心。他指示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食盐供应问题。1950年7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局第3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强调指出:以贸易为中心的扶助少数民族的经济工作应速建立。
在邓小平的关怀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食盐等基本生活用品得到解决,就连以前不常见的一些日常轻工业用品也想方设法运到了这些地区。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民族团结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实事求是,一切从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贯穿于邓小平民族理论和实践的全过程,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灵魂。邓小平是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又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重大决策过程中,邓小平既是参与者,也是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之所以成功,从根本上说,就是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从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
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是在成功和挫折中前进的。实事求是,就成功;不实事求是,就挫折。邓小平民族理论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其真谛就在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
近年来,随着冷战的结束,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全球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民族主义浪潮,频频引发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导致战乱迭起、社会动荡,乃至民族分裂、国家解体。而我国则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风景这边独好。"完全得益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理论的正确指导,得益于党的领导集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