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不仅仅是信仰与感情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列宁强调对待宗教问题应该采取"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和"周密考虑"的态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着比较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一般都信仰宗教,有的一个民族信仰几种宗教,也有的几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而且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禁忌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有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体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方面。
邓小平特别强调"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1950年1月2日,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把进军西藏的任务交给了西南局。1月15日,邓小平在重庆接见进藏部队的领导干部时,对西藏的历史与现状、政治与军事、宗教与神权作了纵横比较和深刻阐述。他指出: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强。解放西藏需要一定数量军事力量,但军事与政治相比较,政治是主要的。从历史上看,对藏多次用兵未解决问题;而解决比较好的亦多靠政治,如唐朝的和蕃政策。解放西藏问题多靠政治,政策问题极为重要,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政教分离,团结达赖、班禅两派。后来邓小平把进军西藏的指导原则进一步概括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这一带有很强政治性和策略性的原则,对于解决西藏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开展民族工作,他要求部队学习藏语,还专门指示成立"政策研究室",以加强为制定西藏政策所需的调查研究工作。邓小平在听取进藏部队的汇报时强调:我们进军西藏,就是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一切要从西藏的历史、社会情况和民族宗教特点的实际出发,要调查研究清楚了再办事。
为了和平解放西藏,1950年2月5日,中央电示西南局"采用一切办法与达赖集团谈判,使达赖留在西藏与我和解"。5月11日,西南局关于西藏问题致电中央军委。提出:"除继续加强进军的军事准备外,拟特别加强政治争取工作",并拟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四条方针和策略,作为与西藏地方当局谈判的基础。与此同时,西北局也向中央转报了青海省委提出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六条。一周之后,中央复电西南局和西北局,认为西南局所提的四条最好,可以此为基础,起草可供和平谈判的若干条件,以供中央决策时参考。邓小平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的方针,并结合西藏社会的实际,亲自主持起草了同西藏地方当局谈判的十项条件。邓小平亲自起草的这份历史性文件,得到了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中共中央回电表示:"除第八条末句'由西藏人民采取协商方式加以解决'应改为'由西藏人民及西藏领导人员采取协商方式解决'外,余均同意"。① "四条方针"和"十项政策",凝聚着邓小平解决民族宗教问题杰出智慧和伟大创造。在"四条方针"和"十项政策"中都提出实行宗教自由,保护喇嘛庙,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内容。1950年11月8日,刘伯承、贺龙、邓小平联名颁发布告,指示入藏部队要切实保护各地喇嘛寺庙。"保护喇嘛寺庙",既是对信教群众的尊重,又是对宗教文化的保护。邓小平曾经指出,由于"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住喇嘛寺庙等,这样就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② 广大藏族同胞亲切地称解放军是"新汉人"是"菩萨兵"。
邓小平亲自起草的 "四条方针"和"十项政策"是我们党执政之后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方针策略的早期雏形。他所领导的西南局对西藏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做出这方面重大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