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西南地区历史上存在的民族隔阂等问题,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有条件消除民族隔阂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② 1950年9月,西南局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组织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为主的参观团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到天津、上海等地参观学习。当时,一些民族上层人士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存有恐惧和戒备心理,有的害怕到了内地被扣押,去了回不来,有历史罪恶的,更害怕被杀头。邓小平等西南局各级领导对组织西南各民族代表团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解除这些上层人物的思想顾虑,做了大量的工作。事实证明,组织民族代表团相聚北京,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这是疏通民族关系,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友谊,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各民族代表亲身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心中的恐惧、戒备和疑虑都通通被打消了。拉祜族代表扎努激动地说:"过去我们从来不敢到汉族人住的地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官家来欢迎老百姓,但这次我们到处受欢迎,毛主席都亲自接见我们两次,各民族平等友爱。"
1950年11月28日,邓小平在欢迎参加国庆观礼归来的少数民族代表团时说:"今天的政府与过去是完全不同了,是真正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政府,所以今天各民族只有回到这个大家庭来,才能使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得到发展。"邓小平认为,要达到消除民族隔阂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① 这就是说,只有让少数民族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汉族对他们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只有实际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阂心理才能逐步减弱,民族间的信任才能逐步增强,才能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邓小平坚信:"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②
事实表明,在西南民族工作中,把反对大民族主义作为重点,首先要求汉族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彻底消除社会上和思想意识中残存的大汉族主义观念,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对于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信任和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把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个概括,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因素,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