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援是临夏市老一辈回族知识分子,它不仅用自己的才学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莘莘学子,同时也用自己优秀的品质在影响着周围的人。1961年,正值全国经济困难时期,临夏市文教科抽派他到吹麻滩搞教育普查。在徒步调查的路上,他发现一年轻农妇怀抱一岁多的孩子坐在路边,母女二人面黄肌瘦,孩子肛门流血,他问其缘故,得知是孩子因为饥饿吃了榆粉面所致。榆粉面是把榆树的枝干皮剥下后剁成小块,炒熟磨成面粉后用以充饥的代食品,由于榆树皮质地坚硬,不易消化,排便极为困难。马如援见此情景后,不仅给与了帮助,还将此景记录了下来:
两岁小儿抱母怀,
脸黄肌瘦似干柴。
有气无力涕无声,
肛门破烂又流血。
我问儿母患甚病?
儿母哭泣告我因:
家无一撮面,
半月未吃饭。
日喝一杯水,
榆粉当炒面。
榆面入肚结成块,
凝聚肚内下不来,
榆粪硬似铁,
……。
他用诗文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临夏在大旱年间的贫困生活。同时,他还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五十到六十年代临夏的民生和各种社会现象,对于今后研究中国社会在那个特定阶段的经济社会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生活中,马如援安贫乐道。他在执教的五十多年间,工资微薄,生活困难,但他始终不肯放弃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六十年代,他用自己60多元的工资承担着全家十口人的生活,还坚持供8位子女上学。同时还资助一位亲戚的儿子去兰州读大学。他的三弟过世后,他又主动承担起抚养其子女的责任。 2003年,马如援终因年事已高,在病榻前告诫儿女做好你们的工作,办好拥政路的幼儿园等遗言后,安详的离开了人世。一位熟知他的友人评价他说:在临夏教书几十年的人不少,但在新旧两个中国一直当老师的恐怕为数不多了。而马如援就是这样一位在新旧中国的临夏地区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的老知识分子。他教了半个世纪的书,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在贫困地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改变人的命运。马如援用自己半个多世纪的不懈追求,为一个落后的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即便是在退休以后,他仍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在教育事业航行,用自己不屈的信念在改变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或一个地区的命运,我们有理由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