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追求---追记临夏回族教育家马如援
分享到:
2012-06-07 17:03:5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1938年(民国27年),主管教育的县政府部门在对各级学校的考察中了解到马如援的教学事迹和敬业精神后,调任马如援到东乡的唐汪中心小学任校长。接到调令的第一天,许多人又来劝他:这哪里是去当官啊,分明是派去下苦的吗。马如援还是淡淡一笑:城里的孩子和乡里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啊,其实他们更需要上学读书。第二天,他心无怨尤,毅然踏上了去东乡的路。

    当时的东乡,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唐汪小学更是离临夏路途遥远,学校内校舍破烂,桌椅不全,上学的孩子又都居住分散,有些孩子由于离家太远,不能按时上学。看着这一切,马如援忧心如焚,他和几名教师一起,靠着武训求募的执着,到村里的各乡绅富豪家劝募,苦口婆心细述娃娃们受教育的重要,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劝说,乡绅和富户们纷纷捐资助教,他又不失时机的动员村民投工投料,终于修建起教室六间,同时在地方官员的支持下,又从洮河的摆渡税款中拨款购置了桌椅和凳子,并添置床板和被褥,对一些不能按时回家的孩子安排和教师住在一起,自此,唐汪小学初具规模,他的这些举措受到河州开明人士的积极评价。

    1940年,在唐汪小学执教两年多后,马如援又被主管甘青两省教育的甘肃教育促进会派往青海教员训练团培训,结业后留任贵德县。在贵德,担任该县两级小学的校长。期间,他看到官绅马朝选在县城的公馆闲置,就通过各种办法劝说马朝选将其公馆用做学校的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当时国民政府正在大力号召各界人士办学助教,马朝选受此影响便慨然应诺,一时间在青海省传为佳话。1942年马如援调任循化街子小学校长,1943年任青海省教育促进会视察员,民和县分会教育长等职。

    临夏解放后,他的许多学生均在当时的党政军界担任要职,当学生们恳请他到政府或军界任职时,马如援仍是淡淡一笑说:我教了十几年的书,已经和教育结下了缘,不可能再从事其他职业了。你们还是好好工作,为新社会多做些有益的事。我作为你们的老师,看到你们的进步,就很知足了,你们也再不用劝我了,我还是教我的书最好。学生们看到老师如此坚决,也就只好作罢。马如援就是这样,每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总是执着于自己最初的选择,特别痴情临夏的教育事业,而对向自己频频招手的荣华富贵总是淡然处之。对此,他的许多同学和熟人很不理解

    陶渊明挂印归里,固守清贫,为的是一份心安理得;孔子辞官教学,流离失所,为的是政治抱负;晋朝的嵇康宁愿打铁为生,也不愿去朝廷做官,直至最后被朝廷砍头,也始终不改自己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的一份信念。我虽说燕雀不能和鲲鹏相比,但我也有自己的一份信念,难道人不都是为着自己的信念在活着吗?——马如援语

    1949年12月,前河沿小学被人民政府接管后,上级委派马如援担任校长,他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并把教书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那些顽皮的学生,他更是倾注了一腔爱心,像慈父般的进行引导。他告诫那些不喜欢调皮学生的老师说:在俏皮学生的身上,往往蕴藏着一种可贵的创造性,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前河沿小学由于办学时间长,加之师生们的辛勤努力,成为临夏市八坊社区的重点学校,这其中也饱含了马如援的一份心血。1951年,马如援以自己在教育界的名望被当选临夏各界人代会代表。 1952年,全国兴起扫盲运动后,马如援调往临夏市文化科,负责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同时担任临夏市扫盲中心校长,他夜以继日研究扫盲办法,把当时全国推行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在八坊女校任教是正值学校整修教室,急需木材,他凭借自己的私人交情,亲自到甘南迭部县为学校联系了10立方米的木材。从1959年到1979年,他先后在城关、花园阁、场院门、前河沿、八坊等小学执教。临夏州教育志评价他“一生从教40余年,工作认真扎实,多有成效,受到世人赞誉。”其实,从他执教到去世前,一直在教育战线奔波。

     1980年马如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一如燃烧的晚霞,始终不肯冷却对教育的那份痴情,经常到学校替老师们写写壁报,说说教学心得。当前河沿小学修志书时他还欣然应邀参加了母校的编志、会审工作,并和老校友们一起含着热泪高唱母校之歌。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学前教育,马如援在子女的支持下,于1998年2月,将自己的原有庄窠出售后,筹资60多万元,联合其他几名热心幼儿教育的社会人士组建董事会,在人口稠密的临夏市拥政路修建了占地1300多平米的古典式二层小楼,共同开办临夏市第一家民办幼儿园。开园数日,就有附近居住的近百名孩子入园上学,为了让家长对民办幼儿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董事会在第一学期实行免费入园,之后每学期学费从最初的50元调整到现在的250元,由于幼儿园手续齐全,管理规范,教学优良,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目前已发展为5个班200多名学生。 在临夏,还是在青海西宁,马如援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当他正行走在路上,突然会有人出来拦住他,声称自己是他的学生,然后问长问短。1994年,他去青海省贵德县治病时,碰到很多曾在贵德学校读过书的学生热情的邀他去他们家里做客。而谈及这些学生,马如援又总是感慨万端:师生情谊如此,也不枉我执教一生。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半个 世纪 追求

上一篇:马明善
下一篇:隐居阿富汗的苏军老兵:从无神论者到穆斯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