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日清晨,云南西双版纳的冬天依旧是满目青山,林木葱郁,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凉意,湿润的雾霭飘荡在苍翠的林海与碧绿的红土高原上,让人时刻感觉到滇西南四季如春的自然美景与祥和气象。
早上8时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出发,去走访勐海县曼峦回傣村。一路上,汽车沿着昆洛公路向勐海县驶去。波涛汹涌的流沙河像一位向导般一路伴随着我们。路两边茂密繁盛的热带森林郁郁葱葱,好像在热情温馨地向我们招手。
一、热带雨林掩映中的回傣村寨
曼峦村距离景洪市50公里,距离勐海县城约8公里左右。经过在林荫夹道的高速公里上疾行一个多小时,离开昆洛公路主干线,沿着山间公路前行,几经打听,才驱车向曼峦村方向奔去。
曼峦村背靠景檬山,前有流沙河环绕,缓缓流过。当车开过一座高大而坚固的流沙河上的金银桥时,首先在开阔的绿野和茂密的凤尾竹掩映下,一座风格别致、具有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和傣族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展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曼峦回清真寺。围绕着清真寺而形成了回傣人家“围寺而居”的居住村落。
曼峦回寨,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与邻近的一个回傣村——曼赛回村,共同组成了有名的两个“帕西傣”村寨。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国重要的一个边关贸易集散地,从西双版纳州到缅甸地景栋,曼峦回寨是两国商人来往的必经之地。曼峦回村寨是全西双版纳州最特别的寨子之一,说特别,是因为曼峦回寨整个村子的村民穿傣服、讲傣话、居傣房,但信仰不是普通傣族民众所信仰的小乘佛教,而是信仰伊斯兰教。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地傣族人都称他们为“帕西傣”,“帕西”是傣语里“回族”的意思,“帕西傣”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回傣”或“傣回”。
居住在西双版纳曼峦回和曼赛回的“回傣”,由于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与使用语言等许多方面,既保留有回族的特点,又有西双版纳傣族的特点,因此成为回族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因而产生了西双版纳“回傣”这样一个特殊的称谓。
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这两寨“回傣”都自认祖居大理,约在杜文秀起义前后,离开云南省大理而进入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在曼峦村,有人曾见过一本傣文书籍记载着一段该寨的来历。记载说:西双版纳傣历1188年(1826)云南大理巍山经商回民马哥头、马海青、马青龙运盐至曼降(今西双版纳曼峦回附近一傣寨),见土地平坦宽广,请西双版纳傣族头人帕雅捧岱至西双版纳勐海县城子向土司献盐三驮,请求在西双版纳勐海建寨定居。土司收下礼物,令马氏在今曼峦回址建寨。后来马氏兄弟二人捐资在流沙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名为金银桥。马哥头与西双版纳傣族头人之女玉温玛成婚,生下4男2女,一直遵守伊斯兰教的教规,又与当地傣族相互通婚,和睦相处,并一直繁衍至今。
二、多元文化融合辉映的民俗风情
走进清真寺,寺里的开学马红和接待了我们,马阿訇今年26岁,是云南澜沧县回族,初中文化程度,在家乡清真寺念经多年。如今,被曼峦回村的教民请来开学已经2年多。马阿訇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曼峦村的一些情况。曼峦村全村均为回傣,现有64户,300多口人。曼峦回清真寺约建于清代道光十年至二十年间(1830——1840年),1943年重建,“文革”中被毁,1983年重建,1994年翻建,具有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同时,又兼有傣族民居的建筑样式。清真寺大殿分两层,宽敞明亮,侧面是高达5层的圆顶月牙式班克楼。整个主色调以白色的粉墙为主,间以尖拱门窗、廊庑楣顶以橙黄色装饰,寺内的附属设施也都一应俱全,整个清真寺院落掩映在繁茂的绿树花卉丛中。我们在马阿訇的陪同下,还到村上走访了两户回傣人家。
该村的傣回平常大都讲傣话、用傣文、穿傣服,但坚持伊斯兰教信仰,恪守伊斯兰的饮食禁忌与道德伦理规范。最有趣的是,当地回傣村民大多都有3个名字,每个人刚生下来阿訇要取一个经名,如男的叫易卜拉欣、穆萨、穆罕默德等,女孩子叫阿依莎、宰乃拜、海蒂彻、法图曼等;然后像傣族一样,取一个傣族名字,如男孩子叫岩××,女孩子叫玉××,同时,还由于与回族有最亲密的血缘关系,按照先辈的传承,取名为马××、纳××。如我们走访的第一家人家的女儿,今年26岁,经名叫麦尔耶,傣族名字叫玉应罕,回族名字叫马丽燕。
回傣的服饰,已同傣族穿着一样。过去男子穿无领对襟小短袖衫,下着蓝色、黑色、咖啡色或其他颜色的长裤,用白绸、红绸或白蓝布包头,并且男子一般喜欢纹身、包金牙,以显示美和勇敢。妇女上身穿黄色、白色、天蓝色等淡色镶有花边的紧身内衣,外着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着花色或深色长统裙,头发梳成金簪形的髻子,略为偏向一边,发髻上插着梳子、鲜花,穿着各样的服装,显得肩宽腰细,有一种线条美。如今,回傣妇女们的服饰像过去一样,男子则有变化,喜穿衬衫、中山装、西服、筒裤,年轻人则更喜欢追赶当地主流服饰文化的时髦,穿着服饰更有时代气息。
回傣家庭保持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以女嫁到男方为主,也有少数入赘。回傣家庭由于保持了回族生活的特点,婚姻上“只准进,不准出”。由于历史上,回傣先辈落居勐海后,开始几代主要与傣族妇女通婚,其后多在曼赛、曼峦两个村寨内部通婚,近亲通婚较为普遍。有一些回傣姑娘出嫁到勐海县城内回族家,还有汉、傣、布朗等民族男子入赘到该寨回傣人家。如今,随着当地回傣青年流动性很大,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回傣青年与其他兄弟民族的通婚日益增多。如我们调查的回傣女青年马丽燕,其丈夫是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的回族青年,两人在上学期间相识、相爱,并喜结连理,婚后生活充实而幸福。夫妻俩近几年往返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宁夏,贩运普洱茶,并且打算在宁夏或者其它北方城市开设常年经营的茶叶店。还有在曼峦村曼尾桥(即当地乡亲所称的金银桥)边经营傣回清真饭店的女老板玉香嫩,现年34岁,她的丈夫是来自勐海县城的汉族,两人结婚已经10年,男方已经随她遵从回傣的生活习俗和饮食禁忌,夫妻二人经营着饭店,还开展多种经营,日子过的很红火。
中午,我们停车驻足在曼峦村曼尾桥边的回傣清真饭店里,吃了一顿可口而丰盛的回傣饭菜。其中,牛干巴、火烤鱼、腌酸菜、板鸭等都是傣族的烹饪做法,又具有回族的特色。面对各种色香味俱全的一桌饭菜,大家吃的很开心,主人的干练、热情和爽朗,也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民居
回傣的民族文化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有傣族特征,用傣文、说傣话、取傣名、穿傣服,并且与傣族通婚等;但他们又不完全同于傣族,有回族的特色:信仰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保存回族的马、纳等姓氏,回傣的两个村寨里有清真寺,大家都过回族的开斋节、圣纪节、古尔邦节,遵守伊斯兰教的教规。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双重性、过渡性的特征,还反映在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在住房、服饰、食品、烹饪技术、家庭礼仪、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抚养子女、姓名等方面,既保持了回族的特色,又很适合与适应傣族地区文化、自然环境气候的特点。傣族的这一多元文化融合交汇的跨越族群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典型个案。
三、小康大道上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与生产实践
回傣村寨周围,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历史上,回傣受回族善于经商的传统的影响,长期善于经营,擅长跨境贸易和各种商品交易。当地的回傣村寨的经济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周边的纯傣族村寨。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当地的回傣村寨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以来,无论多种经营和各种热带经济作物专业户都有新的发展,除粮食生产外,当地村寨的经济作物种植了茶叶、甘蔗、烟叶、蔬菜等。曼峦村1984年种水稻278亩,总产21万斤,平均亩产755斤,另外,养牛177头(黄牛120头,水牛57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除茶叶外,还有47亩,其中,蔬菜31亩,产菜13200斤,萝卜收入最多。另外发展了砖瓦和运输专业户,仅跑运输的手扶拖拉机就有17台,还有养蜂、养兔等多种经营。由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寨子里增加了许多机械,1984年,曼峦村购进了电动机、打谷机、抽水机、碾米机、磨面机,以及胶轮手推车31台。农田已经全部机耕。198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400元。
如今,曼峦村开展多种经营,主要以运输业、茶叶经营、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等为主,带动了全村寨经济的很大发展,家家都逐步建起了崭新的砖混水泥土结构的平房或宽敞明亮的新式楼房,整个村寨旧貌换新颜。全村近三分之一的人家都拥有自己的小汽车、大货车,出入外地十分快捷便利。现在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千多元。如我们走访的马丽燕家,全家6口人,拥有一辆崭新的现代小汽车,家人多年经营普洱茶,年收入都在几十万元以上;还有我们采访的第二家马耀生家,主人马耀生已经73岁,老伴今年72岁,共有3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马老家正在翻建新房,准备在原有的宅基地上翻建高二层的砖瓦楼房,马老告诉我们,他的儿子跑运输,每月能够赚回2万多元,而且还经营一些生意,一家人日子过的富裕而自在。而傣回清真饭店的女老板玉香嫩,更是精明能干,平日与丈夫精心经营清真饭店,同时,还兼营收购茶叶,今年他们已经收购了30吨茶叶,每公斤按30元收进,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出售出去,每年的纯收入很可观。如今,她拥有两辆汽车,一辆是现代小汽车,一辆是客货两用的汽车,日子过的充实而红火。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曼峦村的回傣们的许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们对教育十分重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更加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如今不少的家庭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距离村寨8公里之外的勐海县城去读小学和中学,而不再满足于在当地乡村小学接受初级的傣语、汉语教育。如玉香嫩既是出色的商业经营者,也是曼峦村的妇女委员会主任,同时还是勐海县人大代表,她就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她几乎每天都坚持用小车接送孩子到勐海县城较好的小学就读,而且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在县城或景洪市内接受中学教育,并能够走出家乡,学一身好本事,做一代有文化的回傣。马丽燕读完高中后,还到昆明读完了大专,学的专业是企业经营与管理,具备良好的个人发展素质,而且近几年来,曼峦村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村寨中还出现了两位大学生,也说明他们在小康大道上前进的同时,人们的教育文化观念和认识水平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和提升。
当我们依依惜别曼峦村时,我们真诚地祝愿这一回傣村寨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