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歌
青海回族的儿童在游戏玩耍时,常常吟唱着一种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较浓的儿歌,其内容丰富,词调多样,不仅具有游戏趣味和艺术趣味,还有一定的教诲和感化儿童的思想内容。如《月亮上来半掰半》、《黄马不走鞭子打》、《喜鹊喜鹊喳喳喳》、《麻雀抬着红头绳》、《日头出来火咯咯》、《雨儿雨儿大大下》、《娃娃懒,狼抬上也无人管》等等,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也被编成儿歌传唱。
建筑艺术
回族建筑艺术集中体现在清真寺建筑上,其形式又分为中国古典式和阿拉伯式。古典式清真寺的大殿多建于明、清时期,都是起脊式建筑,一般由前卷棚、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屋檐、前梁、门窗饰以各种花卉的木雕,但都不油漆,以本色为美。帮克楼为多层木质塔,上层为六边形,塔顶挂以琉璃或青瓦,飞沿翘角,一般修在大门顶部,有的在其他方位。大殿卷棚外的八字墙和大门八字墙、照壁以青砖砌成,上面雕以各种花卉、文房四宝、云龙,富有立体感,生动逼真。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各方面看,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平安县洪水泉清真寺是青海回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座落在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的洪水泉清真寺,相传是清同治年间(一说明洪武年间、一说清乾隆年间)的建筑物,它容精美而卓绝的砖雕、木雕、装饰艺术和奇妙精巧结构设计于一体,名扬省内外。阿拉伯式清真寺多建于中华民国以后的近几十年,砖木结构,大殿呈平顶,顶部饰以球形穹窿,庄严肃穆;帮克楼呈六角尖顶(或拱形),涂以绿色或镶以琉璃砖,给人以生机勃勃、直冲云霄的感觉。此外,有些清真寺把礼拜大殿建为中国古典式建筑,把帮克楼等建为具有阿拉伯风格建筑,使其建筑、装饰、布局诸方面既有中国风格,又有阿拉伯风格,丰富了回族建筑艺术。
武 术
自古以来,青海回族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青海回族传统习练的武术种类较多,主要有八门派、查拳、翻子劈挂派、弹腿、心意门等,还有从内地传入的少林派。可以说,青海回族的武术,是回族武术与中国武术不断融合、不断取长补短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武术体系,包罗了所有的徒手拳和器械类。其中比较流行的武术有:八门拳:青海流传的八门拳,是由内地传到兰州后传至青海的,现已遍及青海西宁、海东、海南地区。其著名代表人物有马子才、马子珍、苗玉龙、马怀德、赵万英等。八门拳具有手法密集实用多变等特色,并有包括单拳类、捶拳类、掌拳类套路,长短器械套路和排子对打等丰富的内容。八门驷拳:是在八门拳棍的基础上,触类旁通,运用古战车四马奔驰之理为依据,以八门拳击技实践为基础创编的。其内容有奇势连拳、八门子、八门母等拳术,其中拳术中有独特的48手暗发巧取之手法和64手散打排子,拳势独特,身法动作自成体系,十分讲究起、顿、吞、吐、沉、托、分、闭八法。环子捶:属八门拳类,是青海回族传统拳种之一。这一拳种由著名拳师苗玉龙于民国初年从甘肃传入。环子捶以八门拳理论为基础,根据自然界四时节令结合拳法特点编成,从冬至交九第一天练起,每九天练1势子,共9势子。每势子3窝,每窝3捶,共81捶,因此又称九环捶。它具有劲力刚硬,动作简练,招势连贯,短小精悍的特点。这一拳种由于每按3窝9捶为一段,作直进往返动作,来回重复一次为一路,每练须重复九路18段,运动负荷较大,适宜青少年练习。查拳:此拳种属马氏查拳,50年代由回族老拳师马忠山传入青海。查拳讲究劈崩挑打,闪展开合,动作敏捷,快速沉稳。练习时要求心稳、目清、神形合一。心与眼合多于明,心与手合多于灵,心与臂合多于力,心与身合多于精。这一回族武术的代表拳种,具有结构紧凑,舒展大方,劲力顺达,招法多变,节奏明快,虚实分明,功架整齐,朴实无华的特点,在青海广大回族中广为流传。从青海回族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考查,元代回回先民作为"探马赤军"的成员,南征北战,练就了一身武艺,落藉青海后,他们一面耕牧,一面习武,生生不息。明弘治三年(1490),青海回族武林高手马健考中武举,随之西宁马洪绩、乐都马耀、化隆马龙、门源马占魁、循化马文魁等也先后中举。清代名将马进良、高天喜、马彪及民间拳师马允升的出现,体现了当时青海回族武术的最高水平。民国时期,武术活动从民间扩展到学校、军队,并成立国术馆大力提倡宣传,举办武术比赛、表演等活动,大大推了回族武术的发展。1931年和1933年,在青海省第一、二届运动会上,回族武术家马凤图的八极拳,苗玉龙的醉棍、流星锤,马登云的戚门枪、劈挂拳,马之珍、赵万英的八门拳、枪术等精湛表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为运动会锦上添花。1936年6月,青海国术馆在西宁举行国术比赛大会,约300名运动员参加,经过角逐,回教教育促进会中心学校学生马德禄双刀获刀术冠军,马成福、韩福祥的拳术对打获拳术冠军,促进会第一附小学生马生福的戚门棍获棍术冠军。1941年青海国术馆举行第一次年会,参加的会员约32人,其中有回族武术家苗玉龙、马登元、马之才等人参加。解放后武术运动得到发扬,西宁回族武术家苗玉龙(人称"阿老虎")练就的少林功夫很深,精通环子锤、八仙条、线锤、关刀、单拳等,尤其是"醉棍",出神入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曾以80高龄多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在民族形式运动会和全省运动会上,荣获表演优秀奖;并荣幸地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彭真、贺龙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976年,他以112岁高龄无疾而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热心于回族武术事业的拳师们,自发组织了青海省八门拳研究会和青海穆斯林武术馆,对八门拳、查拳、翻子劈挂拳、心意门等武术套路以及摔跤、拳击、散打、硬气功、太极拳等各类项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教习,许多回族青少年参加了健身练武活动,在省内外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3年,在民和县"硅铁杯"全省武术大赛上,回族武术家勇夺3个第一,1个第二,1个第三和团体第二名;同年9月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中,全队获奖,5名运动员夺取4枚金牌和1个体育道德风尚奖;1994年在青海省第11届运动会上,夺得2金2银2铜;1995年全国第5届民运会武术项目竞赛中,获2个前八名和1个体育道德风尚奖。据统计,青海穆斯林武术馆现有获取"中华武林百杰"荣誉称号者1名,获国际金质奖章者1名,获国家体育重大贡献奖者1名(该荣誉获得者全国为数不多),国家级裁判2名,国家一级裁判6名,国家二级裁判3名,国家三级裁判2名,全国优秀教练员1名,国家级运动健将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