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蒙元史研究概述
分享到:
2012-05-01 13:45:46 【来源:.】 点击:


    宗教信仰。才让《蒙元统治者选择藏传佛教信仰的历史背景及内在原因》(《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从西夏境内藏传佛教的兴盛、藏传佛教界对蒙古王室的积极传教及藏传佛教密法的特色等方面阐述了蒙元统治者选择藏传佛教信仰的原因。王汉民《全真教与元代的神仙道化戏》(《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元代神仙道化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兴盛与全真教的兴盛有着直接关系。另有陈永国《古代蒙古社会的成吉思汗崇拜》(《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华方田《辽金元佛教》(《佛教文化》第2期)、嘉益.群培《藏传佛教和僧人在元代政治中的地位》(《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宝贵贞《元代蒙古人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黄卉《邓玉宾和元代道情散曲》(《中国道教》第2期)。 

    四、民族、边疆史地与对外关系

    刘迎胜《社会底层的汉——伊斯兰文明对话》(《南京大学学报》第1期)从回回人的语言演进史角度,探讨了回回人从移民集团转变为中国少数民族的过程。指出语言的演变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而且参与者主要是那些在史籍中未著姓名的社会下层群众。杨晓春《元、明时期清真寺汉文碑刻初步研究》(《集刊十七》)对撰文者的宗教身份、清真寺采纳汉文碑刻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穆斯林士人对待中国文化的主观态度是肯定儒家而否定释、道二家。

    有关吐蕃的研究有张永和《元朝治藏政策得失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7期)认为,元朝对西藏采取“因其俗而柔其人”政策不失为上策,但不加选择地吸收吐蕃文化中的全部内容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无视西憎恶行和过度娇纵,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崩溃的原因之一。李倩《一封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藏文信——<萨迦班智达公哥监藏致蕃人书>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7期)指出,《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历史作用在于为经过400年战争混乱、分裂割据的西藏重新统一于元朝中央统治之下奠定了基础。邓前程《元明政权交替与中原统治民族换位形势下的治藏政策调塑空间》(《四川师大学报》第3期)探讨了元明政权交替下,明朝对元朝治藏政策的继承与创新。

    屈文军《元代的畲族》(《暨南学报》第1期)讨论了畲族地理分布、信仰、反元斗争的性质、畲军的性质等问题。方铁《从赛典赤对云南的治策看蒙元的民族统治政策》(《回族研究》第2期)指出赛典赤在云南的施政,既有对汉族的压迫和防范,也有在信任边疆少数民族基础上建成的土官制度。谢咏梅《札剌亦儿部驻地变迁及留驻食邑和分戍中原》(《内蒙古师大学报》第3期)对札剌亦儿部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他有李安辉《试析蒙元政策对元末明初新生民族形成的促进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第5期)、陈巴特尔《试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变迁及其特点》(《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期)、杨满忠《元代回族兵器制造述略》(《固原师专学报》第1期)、陈广恩《论蒙元开发西北之指导思想》(《宁夏大学学报》第4期)等。
有关汗国与诸王的研究有党宝海《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西域研究》第4期)从大蒙古国时期察合台汗国驿站交通的创立及使用、元朝在当地的驿站建设、驿站的运行特点等方面对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进行了探讨。敖特根《蒙元时代的敦煌西宁王速来蛮》(《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对西宁王速来蛮的始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西宁王速来蛮是察合台后王,而非旭烈兀之后。此外有田庆锋《钦察汗国之疆域及其历史变迁——钦察汗国与蒙元时期之中西交通研究之一》(《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毕奧南《蒙古汗国与元朝关系的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4期)、程尼娜《元代对蒙古东道诸王统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等。

    刘迎胜《从阿合马的身份谈起》(《元史论丛》第九辑)从阿合马为忽必烈皇后察必的从嫁人人手,探讨了从嫁人的地位、与使主的关系及由近臣演变为权臣等问题。党宝海《蒙古帝国的猎豹与豹猎》(《民族研究》第4期)按蒙古帝国的发展进程,讨论了大蒙古国、元朝、伊利汗国驯养猎豹、以豹狩猎的现象,并分析了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影响。 

    对外贸易、对外关系。高荣盛《元代“倭寇”论》(《集刊十七》)指出,所谓“倭寇”早在元代已呈严重态势,最初的外掠者仅限于邻近高丽的“对马倭”,13世纪中叶以来才扩展到整个“西国”或九州岛。同氏《元大德二年的珍宝欺诈案》(《元史论丛》第九辑)对《史集》所记大德二年的一桩珍宝欺诈案中所涉及的人物、相关史事展开了细致翔实的考述,并对这桩案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进行了分析。薛磊《元朝与高丽政治关系中的重要人物——高丽忠宣王王璋》(《内蒙古社会科学》第3期)指出,高丽忠宣王一生的政治遭遇,表明高丽王或世子在元朝政局中的地位和立场不论对其政治命运还是对于元丽政治关系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另有张卫萍《也谈马可·波罗中国之行的真实性》(《平原大学学报》第3期)、朴延华与朱红华《试论元丽两国政治联姻关系》(《延边大学学报》第1期)、毛阳光《元代宁波在中日关系中的矛盾性格》(《宁波大学学报》第5期)、白晓霞与张其凡《元朝与印度的海上贸易》(《内蒙古大学学报》第6期)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2004年 元史 研究

上一篇:1983年2月21日 印度选举暴乱600名穆斯林丧生
下一篇:马继援的悲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