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南三亚回族村
分享到:
2012-05-04 16:04:4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三、居住习俗

   三亚回族民居

  走进回辉村和回新村,会看见座座白墙青瓦的独立房屋。由于年代久远、气候潮湿,这些白墙已明显带有青黑色。在一片旧的民居中又分出平房和简易的二层小楼两种式样,可以想象这些小二楼在多少年前也是较富裕的家庭了。条件好、讲究一些的家庭其窗户及门廊都是镂花的,墙上还镶有印花的瓷砖。不管每家每户的条件差异多大,其门楣上都不忘写上阿拉伯语的清真言。有的用碳灰写上;有的是买好现成的清真言贴上去的;有的则直接贴上一块写有清真言的瓷砖。每家每户都有个乘凉的门厅,走进屋里可以看到灰旧的墙上都贴有穆斯林的画报及麦加朝觐的天房图画。靠墙摆着几个旧式的桌子和老式木靠椅,卧室则摆有三面围栏的双人木床。因为气候炎热,灶房一般都设在门庭前或后院里。他们没有固定的炉灶,吃一顿饭,用木柴生一次火。村里个别非常贫困的人家则还保留以前的草棚屋,屋内除一张简单的床外,几乎没有别的家具。

    三亚回族新民居外景

  村里人讲,有钱的人都搬到村外了,因为村外地势高,干燥。在导游的引领下我来到回民聚居的一处新地,还未走进村里已看到幢幢耸立在椰子树与农田间豪华的二层小楼。这些民居全部用白瓷砖与绿色琉璃瓦镶嵌而成,从远处乍看还以为是休闲渡假村呢!这些住家据当地人讲都是珠宝加工及房地产生意发大财的,另有一些是当地的阿訇和依玛目的家。在内地我也没有看到过成片的如此豪华的穆斯林民居。这些民居一改旧村房屋格局,大而宽,其月亮门及拱形窗户和绿色的琉璃瓦加上星月的点缀,颇有一些阿拉伯、波斯建筑风格的味道。屋内装修也采用伊斯兰建筑风格,加上现代化的手段,室内显得既典雅又不失生动。新旧民居的两种风格不仅表现出人们在审美上的极大变化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贫富差距。

    三亚回族民居内景

  无论新村还是旧村,每户人家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即使家里所有的人都不在,家里也没有上锁的习惯。没有主人,一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走进去,直到邻居们说:“没事的,没关系。”我才进去看了看。他们说我可以走进任何一家,主人在不在都没有关系。这使我又想起北方家家防盗门上的三重锁来。下车时,每一次当我习惯性地要背包时,导游总是摆摆手说:“不用。没有人拿,否则真主会惩罚他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片土地上仍旧留存,民风的淳朴再次让我震动。

  四、文化教育与宗教生活

   三亚穆斯林女子学校

  每一位路经羊栏镇的细心游客都会注意到路旁的三亚穆斯林幼儿园和回民小学。走进回新村还会看到一所阿拉伯语学校,这所学校不仅招收回族学生学有少数黎族和汉族学生。另外在村子里还建有清真女寺和几所女子学校。两个村子方圆不到十公里,却集中了六座清真寺,足见其宗教气氛的浓厚了。

    三亚阿拉伯语学校

  据伊玛目介绍,当地的小孩一生下来就接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做礼拜、颂读《古兰经》。在外经商的妇女,白天赶不回清真寺做礼拜,便在摊点附近租赁房屋,以完成每日的“五功”。晚上干完活,又要去女子学校进修经文。可以想见以经堂教育在这里是主要的教育方式了。总之,相对于内地规范的教育模式,经堂教育更加强调宗教的传承。但在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羊栏镇,这种教育模式也硕果累累。两村七千多的人口里,通过经堂教育的启蒙,到阿拉伯世界留学的有一百多人。这些人大部分回到当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亚清真寺

  调查途中,邦克楼上忽然传来礼拜的召唤声。这天籁之音庄严肃穆,引领着全村老小到清真寺礼拜,以涤除心灵的污垢,接受真主的赐福。我也在真主的召唤下来到清真寺,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虔诚。礼拜的人群中夹杂着一两个孩子,他们稚嫩的身影是礼拜时一道别样的风景。伊玛目说,平日人们都分散在不同的清真寺礼拜。在盛大节日,两个村的教众会齐聚最大的清真寺共同祈祷,其场面尤为壮观。

    三亚清真寺礼拜

  总之,这里的文化是独立而封闭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他们精心留下的伊斯兰的标志。这些傍海而居的穆民时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着自己也提醒着别人,自己是个穆斯林。他们的文化教育与宗教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

  五、结语

  回首凤凰镇之行,一切都那么新鲜,历历在目。但细细琢磨,所有的一切都顺理成章。

  相对而言,这一带穆斯林的教风保留得十分完整,主要是因为海南与大陆相隔太远。相比大陆回回,他们受到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很小,而黎、苗两个当地主要民族的文化又很落后。整个三亚市,伊斯兰文化是相对先进的,先进的文化本来生命力就强,再加上伊斯兰教教规的制约,他们在思想领域,尤其是信仰方面,丝毫没有减弱。比如他们禁止同非穆斯林通婚,女子不能剪头发等。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的生活习俗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拿妇女经商这一现象来说,不论是从中东,还是从中国内地来看,这都是与伊斯兰传统不符的。中东地区,众所周知,女子的地位很低,出门尚且要蒙面,包得严严实实,惶论经商?内地的穆斯林,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是男主外,女主内,没有女人抛头露面、辛苦劳作以维持生计的。反之,海南本地黎、苗族,男人养尊处优,而女子辛苦劳作。回族妇女经商,显然是与当地的生活习俗交融的产物。另外,从服饰来看,如果不是看到男子的白帽、少年女子的纱巾,你是不会想到他们是伊斯兰教信众的。他们日常的服饰,已经和当地的黎、苗族很是相似。而典型的回族妇女服饰,其斜襟的款式和蓝布的基调与黎、苗族妇女的服饰也趋于一致。胸前那个仿油布的黑肚兜大抵是回回先民后裔们在岛上世代以渔业为生逐渐演化过来的,而黎族、苗族主要以务农为主。因此,在服饰上他们既相互融和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特征也许会进一步淡化。然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谁都无法改变。但从心底出发,我希望他们保存、传承自己的习俗。用伊玛目的话说:“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宪法赋予了我们宗教信仰的自由。我们会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实现和其他民族的和睦相处与共同发展。”衷心希望每一个少数民族都能在发展中注意继承,让世界保持它的丰富多彩。

  注释:①马建钊《海南岛儋县蒲姓习俗文化调查》、《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1)

  ————————————————————

  作者简介:严梦春(1973-),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回族民俗学研究。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走进 海南三亚 回族

上一篇:回族风情游
下一篇:夏季出游指南:炎夏避暑好去处 青海自助游攻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