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南三亚回族村
分享到:
2012-05-04 16:04:4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凡去天涯海角观光的游客必然要经过三亚凤凰镇(原名:羊栏镇)的回辉村和回新村,街道两旁醒目的三亚穆斯林幼儿园、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回族小学,用阿拉伯语标识的回辉加油站以及远方高耸的清真寺都让人觉得来到了穆斯林的天地。

  回辉村和回新村是海南省惟一的回族聚居区。其先民主体是宋元两代从越南占城入居的穆斯林和唐床时期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蕃客。大约在明末清初,他们陆续从岛内各处向今回新村所在地迁徒,形成回族社区①。作为海南省四大民族之一的回族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服饰及经济文化习俗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驻足停留。有幸到海南一游,发现了这块方位之地,于是走进回辉村和回新村进行了初步调查。一整天里,在一位回族导游的带领下,我走村窜户,深深为这一片掩映在椰林下的回族村落所吸引。

  一、服饰习俗

  三亚回族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独特的服饰了,尤以妇女的服饰最为典型。其头饰和衣着都有着独到之处,与北方回族服饰风格迥异,让人耳目一新。

  1、头饰 

  在三亚最能区分回族妇女的标志便是戴在她们头上的鲜艳的头巾。无论是少女还是已婚妇女头巾都是终日不离身的。其头巾分为印花毛巾、丝巾、纱巾等几种质地。已婚妇女多戴印花毛巾,少女则多戴纱巾和丝巾。而北方妇女大多戴盖头,盖头的绿、黑、白三色是区别妇女年龄大小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南北方差异很大。头巾的围戴方式也各异,总之是随着个人的方便而采取不同的戴法。因穆斯林妇女禁忌剪头发,所以三亚回族妇女自生下来就有蓄发的习俗,少女一般梳马尾辫,而已婚妇女则将头发挽成髻。与此相对,北方回族妇女习惯扎两根辫子然后从头顶缠过,最后分别戴上小白帽和盖头。三亚回族妇女没有戴白帽的习俗,头巾便是其穆斯林的典型标志。另有个别回族妇女也戴盖头,据当地人讲,这些人是从北方迁过来的穆斯林,因此也就延续了北方的服饰习俗。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大抵由于北方寒冷,戴白帽再戴盖头可以御寒,而南方炎热,戴毛巾便于吸汗。

   三亚回族礼拜帽

  男子多戴小白帽。除年长者及宗教人员外一般回族青年平日不戴白帽,只是在一日五功及聚礼之时才戴。礼拜时除了白帽,他们还有一种极具阿拉伯特色的帽子。这些帽子一般戴在白帽之上,主要由各色纱质面料制成,形似缠头,缠在一种竹编的帽圈或帽壳周围,脑后留有较长的帽尾。北方这种礼拜帽只有阿訇和伊玛目才戴。另外,因为气候炎热的原因,三亚回族男子的礼拜帽其竹编顶部都是镂空的,与北方实心帽子相比无论颜色还是式样上都有很大差别。北方礼拜帽多以白色为主,而三亚回族则五颜六色不拘一格。总之,仅从头饰上看,这里的伊斯兰遗风较内地而言还是很重的。

  2、日常服饰

    三亚回族服饰

  在没有见到三亚回族妇女之前,还在猜想三亚的回族是什么样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因为先见过黎族和苗族的服饰,怎么也不会想到穿斜襟、镶黑边的蓝色圆摆布褂,胸前围系黑肚兜,下着黑色长裤,头围印花毛巾的妇女就是自己的同胞——回族。我首先想到她们定是世代打鱼过来的,因为那个黑肚兜像是仿油布质地不易渗水的。当来到凤凰镇回辉村和回新村看到许多这样穿着的妇女时便明白她们准是回族了。中年以上的妇女几乎都是这样的色调和穿着,有的会为了防晒戴一顶斗笠。年青的妇女则穿着不同花色的斜襟衣裳,(胸前不系肚兜),配上鲜艳的大花头巾,透出年青的朝气与多姿。少女的衣着与北方回族少女一致,只是用头巾把头发严密地围在里面,在服饰上没有特定的样式。

  男子的服饰除了礼拜服外,每日衣着与汉族基本一致。走进礼拜堂,每块礼拜毯上都放着礼拜帽和白色的长袍,礼拜时男子穿上长袍戴上形似缠头的帽子让人们不禁想起古代回回先民来华时神秘庄重的样子。

  3、婚礼服饰 

    三亚回族新娘服饰.

  在村里一个小吃摊上吃着椰子饭,尝着米粉,我与摊主聊起她们的服饰。当女主人得知我对她们的服装很感兴趣时,连叫女儿从屋里拿出三件她结婚时穿的新衣,这些衣服的用料是一些镶满鳞片的类似于纱绸的面料,专门用来做新娘装,其颜色绚丽,鳞片在阳光下耀眼夺目,闪闪发光。新娘装的样式已告别少女时代的无拘无束,而和年长妇女的衣着趋于一致,变成了斜襟、圆摆的款式,袖口及襟边都镶有黑色条边。这些衣服都是新娘婚前亲自手工缝制而成。贵重之处在于那几个别致的银制扣子,它们是专门在街上请银匠打制出来的,有的还有花纹和图案。因为贵重,所以新娘衣服有好几件,扣子只有一副,因此这些扣子能够随意取下以便换穿另一件衣服时用。婚后,这些新娘装往往被收起来,平时不再穿,更多是因为舍不得吧。

    三亚回族婚礼服饰

  新婚之时,新娘除了衣着的变化代表少女时代的结束新的人生里程的开始外,围巾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转变。少女时代都围丝巾和纱巾,一般长而宽,因为少女的头发长长地梳在身后,所以围巾也需很大很长才能遮住头发。而嫁为人妇就要将头发盘成髻了,所以小巧而大方的印花毛巾便代替了大而宽的丝巾,从此伴随她们新的生活。我想围巾在她们的人生历程中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她们由无忧无虑的少女转变为一个承担家庭生计的妇人了。毛巾便于围系且干活时易于吸汗,从实用的角度来讲,也是被妇女们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结婚时的男子,当天除了戴白帽外,其他与汉族无异,也是穿西装和打领带。因此他们在婚礼服饰上无更多特色。

  二、经济习俗

    三亚卖水果的回族妇女

  据一位伊玛目介绍,当地的经济七十年代以前主要是靠渔业生产,现在主要靠旅游运输、珠宝加工、商贸服务、果茶批发零售来支撑的。其中私营企业发展相对较快,大的私营企业主要的经营项目是珠宝加工和房地产开发。最大的私营企业主所拥有的资产已达到上亿元。相对小一些的经营户则主要从事商品的贩卖。所经营的商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服装、副食、时令瓜果蔬菜等。另一类是与旅游相关的当地特产,如珍珠饰品、海产品等。在这两类之外,随着近几年三亚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部分穆斯林妇女也从事外币兑换业务。

  在三亚回族村社的整个调查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当地穆斯林妇女的精明与能干,无论走在哪里她们都十分引人注目。在马路边上你会看见卖槟榔的回族老太太;在海滩上,你会看见卖珍珠饰品的回族中年妇女和卖海螺的回族少女;走进村子,你依然会看见摆小吃摊的回族小媳妇;而三亚回族一条街上则会看见许许多多回族妇女正守在水果摊和蔬菜摊前与来往客人进行着爽快的交易。三亚的回族妇女以精明能干善于交际著称,与她们道完“色俩目”,聊上几句后便会亲热的象是一家人。对教义的笃信和对本民族深深的认同在她们身上极为强烈。走进回辉、回新村的住家,会发现女人都不在,听家里的男人说他们的女人都出去做买卖了。于是我想起了过路时那些正在忙着生意的回族妇女,她们很早出门很晚才回来,一天中的五功都是在外租着房子做的。南方的回族妇女相比北方的回族妇女真是辛苦多了。

    三亚回族运输工具

  走进村落做进一步的了解,发现除阿訇和极少数的伊玛目外,有能力的成年男人都在外跑运输,因离旅游景点很近,所以接送观光游客是他们每日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大街上你会看到他们的三轮摩托车,后座上一般都写着“清真”两字,标有星月符号。这一细节及加油站上的阿拉伯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让我寻味许久。阿訇和伊玛目在村里较有地位,因此在收入上要比一般人家好得多,居住条件也都相当不错。有个阿訇讲,他的女人每天在外卖珍珠饰品,他帮着进货,两个人相互协助,生活还不错。说到高兴处,他还给我拿出了他的阿訇进修毕业证。在羊栏镇拥有阿訇资格也就表明有了饭碗。伊玛目是村里的教长,一般都是出国留学深造回来的本地居民,他们年青而有才学,因此在村里的地位最高,受所有人尊敬,家庭的经济状况自然也很好。他们的女人一般也不用出外做生意,只需在家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其中的一个伊玛目领着我参观了他创办的三亚穆斯林阿拉伯语学校和穆斯林幼儿园,这也是他回国后为发展本地教育事业做出的一份贡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彩票事业也很发达。一方面它增加了国家税收,造就了一批通过彩票发家致富的人。另一方面,助长了人们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彩票开奖从一周一次逐渐增加到二、三次。一些热衷于买彩票的人在开奖的头一天就在发行商那里期待好运而耽误了劳作。长此以往,彩票影响了很多人家的正常经济生活。

  在与当地人闲聊时,有些经济条件差的人不时会牢骚几句,埋怨政府对他们不够照顾,政策上明显偏向汉族和黎族。但伊玛目告诉我,情况并不是这样,在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矛盾,政府也很为难。制定政策时为了大局,暂时不免要伤害到一小部分群众的利益,以后慢慢会变得好起来。这些问题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伊玛目认为经济的发展除了政府的帮助,更应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挖掘自己的特色,比如搞个回族风俗旅游村什么的。

  傍晚时分,从羊栏镇回到三亚市,又看到在暮色中依然守候着摊位的回族妇女,我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敬意……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走进 海南三亚 回族

上一篇:回族风情游
下一篇:夏季出游指南:炎夏避暑好去处 青海自助游攻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