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泉-撒拉尔人的生命之泉
如果从撒拉族的文化中心这个意义上来讲,积石镇还算不上。在积石镇西边的街子才是他们的中心。这里有撒拉人的祖寺街子清真大寺,那是青海最著名的几个清真寺之一。这里还有证明撒拉人来历的骆驼泉。
白骆驼跪卧在花丛之中,据说那泉水本来就是从白驼嘴中吐出来的。撒拉人怀着一颗赤诚追求的心,来到骆驼泉边,追忆着他们祖先从那遥远的地方迁移而来,带来了老家的土、老家的《古兰经》,还有那神奇美妙的故事:那是在700多年以前,在中亚的撒马尔罕有一个部落,是撒鲁尔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其中有孕勒莽、阿哈莽弟兄二人,在教徒中很有威望,因此而遭到国王的嫉恨和迫害。弟兄二人决心离开这个地方,去寻觅幸福的乐园。他们与16个族人共同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古兰经》、故乡的土和水向东出发了。他们走可17个月,与后边追随来的一些人汇合在一起,继续往前寻觅。
一天傍晚,他们终于来到了今天的街子一带。暮色中走失了骆驼,他们点着火把四处寻找。那点火的山坡至今叫“奥特贝那赫”,意思是火坡;坡下山村叫“奥特贝那赫村”,意思是火村。黎明时节,他们找到了街子东边的沙子坡,所以把这坡叫作“唐古提”,意思是天亮了。
就在这时,他们发现坡下一泓泉水突突而流,无比清沏,而白骆驼就卧在泉水之中。尕勒莽用棍子去赶骆驼,不料棍子一下子变成了长青树,骆驼变成了石骆驼,驼嘴中喷吐着清泉。他们想这里可能就是乐园,于是用故乡的土、水来试验,果真如愿。于是他们就定居在这里。后来,他们修建起了宏丽的街子清真大寺,从撒马尔罕带来的《古兰经》至今还供奉在寺中。白骆驼依然卧在那里,骆驼泉水一直泊3日地流着,浇灌着撒拉人的土地,……
这是传说,但如果去掉神秘成份,则又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撒拉族的确是从撒马尔罕迁到循化来的,时间大约在宋末元初之际。这也是国内外学者一致的看法。
在元代,尕勒莽等还被朝廷封为积石州世袭达鲁花赤,也就是地方行政长官。1370年,尕勒莽的孙子达鲁化赤神宝(韩宝)率部落归服明朝,封为世袭百户,后来演变为土司。
撒拉族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撒拉十二工”。“工”是相当于乡一级的行政单位,每工包括几个村庄。每个村子又有“孔木散”和“阿格乃”等组织。当然,这是过去的历史了。 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撒拉族已是青海高原上的土著民族,是循化地区的主人。
骆驼泉边觅族源
循化县城积石镇西4公里的街子村,有-眼清澈透亮的泉水,旁边有一峰石雕白骆驼卧在花丛之中。据说泉水原来是从白骆驼嘴里吐出来的,就是在大旱之年,泉水也哗哗流淌而不枯竭。饮了这泉水,男人长得端庄,女子生得俊俏,牛羊格外肥壮;用这泉水浇灌农田则五谷丰登,瓜果格外甘甜。撒拉人把这眼泉叫骆驼泉,视其为"圣泉""幸福泉"。
关于骆驼泉,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神奇的传说:700多年前,中亚撒马尔罕地方,有个逐水草而居的撤鲁尔部落。部落头领尕勒莽有很高的威信,有个弟弟阿合莽,兄弟两人受到国王的妒恨和迫害,便决定离开这里去寻找新的生活乐园。于是他们与同族中的16个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手抄《古兰经》及故乡的土和水,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啊!走啊!翻过崇山峻岭、越过沙漠戈壁,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了今日黄河之畔的循化县街子村。一天,白骆驼失踪了,后来找到白骆驼卧在一泓泉水之中,已变成了玉石骆驼。从驼嘴中喷出清泉,所驮负的经卷、土、水完好无缺;而且这里的土和水同他们带来的土和水完全一样,于是他们意识到,这里是他们日夜寻找的新乐土,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不久建起了宏伟壮观的街子清真大寺,把手抄《古兰经》供奉在寺内,白骆驼依然卧在那里,骆驼泉水一直汩汩地流淌着,浇灌着撤拉人的心田。
骆驼泉:永不枯渴的传说
骆驼泉为撒拉族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7百多年前的元代,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地方,居住着一个充满英雄业绩的部落。首领是阿合莽、尕勒莽两兄弟。他们兄弟俩率领族人出征作战,每次都能取胜;带领部落的人四处作生意,每次也都能发财。因此,阿合莽和尕勒莽两兄弟在众部落中的威望也一天比一天高。撒马尔罕的国王出于忌恨,和王公贵族们设下奸计,要把他们兄弟置于死地。
于是,阿合莽和尕勒莽便率领族人进行了一次艰难、壮观的民族大迁徙。他们牵上了一匹白骆驼,灌上了一罐清亮亮的故乡水,装上了一袋肥沃的故乡土,还带上了一部《古兰经》。他们跋山涉水,终于将要翻越的第30座大山了。突然发现驮经的骆驼不见了,大家四处寻找。寻到天亮,人们在街子河东边沙坡下,看见了一池泉水。白骆驼已经变成了一尊洁白的石头。附近已经变得密林层层的丛山上,紫气氤氲;金灿灿的黄河两岸,川道平坦。人们拿出故乡的水和泉水比,两处泉水一样的清亮,一样的甜醇,他们取出故乡的土和河边的土比,两地的土壤一样重,一样肥沃。人们欢呼雀跃,举起《古兰经》顶礼膜拜。哦,这就是千里寻求的乐土呀!
从此,他们把这一池永不枯渴的清泉,亲切地叫做“骆驼泉”。
骆驼泉边问撒拉
700多年前,在中亚撒马尔罕有个逐水草而居的撒鲁尔部落。部落中的头领尕勒莽和弟弟遭国王妒恨和迫害,便带着16个族人去寻找新的生活乐园。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可兰经》、故乡的水土,他们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辗转来到黄河之滨一座红土山下,宵礼完毕发现骆驼失踪,寻至天亮才见骆驼卧在一泓泉水之中。哥哥用棍子赶骆驼,岂料棍子变成长青树,骆驼变成玉石骆驼。莫非这就是日夜寻求的乐土?取出所带水土和这里的比较,结果完全相同。于是他们在这里定居了。不久又修建清真大寺,供奉带来的抄本《可兰经》。如今,白骆驼仍然卧在那里,撒拉人心中的圣泉———骆驼泉水汩汩地流淌,浇灌着庄稼,滋润着心田。循着关于撒拉族的这个神秘美好传说,我们来到了循化县街子乡。
历史学家研究认为,撒拉族约在宋末元初从撒马尔罕(今土库曼斯坦)迁来街子,与其他兄弟民族通婚繁衍、汲取文化,形成今天的撒拉族。坐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政府招待所,品尝着具有浓郁撒拉风味的手抓羊肉、麻辣大块鸡、羊肉护茄等佳肴,我们倾听着马副县长深情地讲述7万循化撒拉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循化,我们到处都见到农贸市场堆满红红的大辣椒、青青的大苹果、圆圆的大西瓜,一派繁华景象。马副县长说,撒拉族是一个经商意识很强的民族,循化历来是海东地区重要农产品集散地。近年,撒拉人开始走向全国。“全县在北京办餐馆120多个;成都—西宁—拉萨的长途客运主要是撒拉人在搞,有100多台双层卧铺车;妇女在广东经商比男人还精明能干!”言及此,马副县长不无自豪。他透露,9月18日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还要到循化访问呢!
徜徉在循化街头,身著民族服饰的撒拉人令我们不时驻足:小伙子身穿白色汗褂,外套黑色坎肩,腰系红布带,头戴白色六牙帽,显得英俊潇洒;妇女们身穿各色长裙长衣,很多都头戴或绿或黑长盖头,友人指点说,戴盖头者均为已婚或曾婚妇女……这里的民居多是独院,房屋门面雕刻着各色花卉图案,院里种植着花草果木,显得清秀别致。如果仔细一点,你会发现撒拉妇女擅长刺绣,女人们的枕头、袜底、鞋帮上都绣着各种花草图案,青年男子的肚兜上绣着五彩花鸟。
撒拉的文化中心应在距县城4公里的街子,这里有证明撒拉人来历的骆驼泉,还有撒拉人的祖寺———街子清真大寺,以及尕勒莽兄弟的坟墓。这些古老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完整地象征撒拉人东迁定居街子繁衍生息的纯阿拉伯风格建筑群,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