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泉
分享到:
2012-02-22 10:08:40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骆驼泉的美丽传说

    骆驼泉周围是茂密的芦苇丛,还有月季花、刺梅、阳秀等花卉争奇斗艳,仿佛专为客人的到来而开放。三亩见方的院子,池水占了一亩地,深三米多,很清,很凉。站在骆驼泉边的石头上,静静听,似乎还能听到铃铛的声音,那是撒拉族先民从远古的中亚地区向循化走来时,骆驼的铃铛声。一头白骆驼神奇悲壮的传说,一眼泉水的涌现,开创并见证了这个民族沧桑的历史。而这眼泉水使撒拉族在干旱的西部活了下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撒拉族人民。经历了几世沧桑的撒拉族人民用自己勤奋、踏实的身影和睿智的头脑开创了民族的历史,也形成了如今撒拉族民族的文化。
 
  因为美丽的“骆驼泉”的传说,撒拉族民间有一个撒拉族舞蹈,叫堆依奥依纳,人们称它是“骆驼舞”。这个舞蹈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固定的人物、服饰和道具,而且舞蹈动作以丰富的内涵向人们叙说着撒拉族先民东迁历程之艰难。舞蹈动作中尤为特殊的是,没有任何音乐伴奏,而是“骆驼”扮演者用手上绑着的铜铃按“骆驼”的脚步节奏,摇出声响。舞蹈情节与民间“骆驼泉”的传说,对于撒拉族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从那遥远走来,驼铃悠悠,昂起你、昂起你不屈的头颅,穿过千年风雨沧桑。撒拉尔,撒拉尔,撒拉尔,撒拉尔。
 
  在你要离开骆驼泉的时候,这首《神秘的起源》之诗,也许令你更加回味悠长。

    骆驼泉

    黄沙茫茫,一望无际。
 
  这是一片沙漠,这是一幅由无尽的黄沙织成的大地毯;这幅大地毯上没有一朵鲜艳的花,没有一点别的颜色,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一株绿色的植物,甚至连生命的迹象都没有。   

    只有沙,沙,沙,不知从哪里来的这么多沙,铺天盖地,把无尽的苍凉与严酷晾晒在天空下。但是,奇怪的是,这里有一眼骆驼泉,就在一道沙梁的侧面,一泓泉水从沙壤里涌现,涓涓泉水汇成一池碧波,像一块玉镶嵌在这平板单调的沙漠中心。
 
  也不知这泉水有多深,只知道它是那么清澈,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天上的云影与星星;深邃得像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穿透人的内心。
 
  人们——到过这片沙漠的人们说,这是骆驼泉。因为它的形状就像一匹侧卧的骆驼;也有的说,是两匹骆驼并卧;更有人说,它像骆驼的眼睛,并连在一起的骆驼眼,深邃、平静、纯净、湿润……

  不管怎样,因为有了骆驼泉,这片沙漠才不是彻底的死亡之地。人们——旅行的人们只要坚持着走下去,来到骆驼泉边,补给一点这跟生命同样珍贵的泉水就可以再走上一二百里,就可以走到绿洲,走出沙漠!
 
  多么珍贵的泉水,生命的泉水!于是沙漠有了一条看不见的商旅之路,数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有了一条生命线!数百年来,人们从这条线上穿过,就像一枚针,因为有了这根线,再也不会失落在茫茫的沙漠中。
 
  穿越沙漠的旅人有时就在骆驼泉边宿夜。篝火、泉水,伴随着绵长的夜话,于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在瀚海流传:
 
  传说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一个探险者,他走过了很多地方,发现了一个个迷人的景点,有一天,他闯进了这片死亡沙漠。他骑着一匹骆驼,带着有限的一皮囊清水;他没有想到这茫茫沙漠是如此漫无涯际,他走啊走,头上烈日蒸晒,脚下黄沙滚烫;他的汗水都快流干了,他的皮肤都快爆裂!他走到了沙漠中心,实在坚持不住了,打开皮囊,准备饮用一点水,再走下去。他在将皮囊凑上嘴唇的时候,看见了他的那匹骆驼。他的骆驼也早已疲惫不堪,甚至嘴唇也干燥得泛白了。他的心哆嗦了一下,连忙将皮囊递到了骆驼嘴边,可是,骆驼却缓缓地把头别向一边。
 
  探险者喝了一点水就继续往前走,他走到了现在人们歇足的地方再也走不动了。可怕的是,皮囊里再也没有一滴水。他走了几步,就倒在了沙梁上。他努力想睁开眼睛,可是眼皮沉重得不行。他只有闭上眼才觉舒服一些。他阖上眼,却看见一幅清新的图画:沙漠中涌现一片绿洲,绿洲上绿草如茵,树木苍翠,其中点缀着腥红的花朵……
 
  当腥红的花朵凋谢时,他却醒来了。醒来后,他看见沙梁下有一泓泉水泛着粼粼波光,但他的那匹骆驼不见了踪迹,永远消失了……

    骆驼泉”的故事及当地风俗

    民俗文化展厅里展示了撒拉族的民族历史、生产工具、饮食、服饰等。笔者看到,这里展示的服饰、饮食等物品和撒拉族人如今日常生活中的已不大相同。在村里走了一趟,笔者看到的撒拉族男子都身材高大健壮,面部轮廓鲜明,高鼻大眼,很英气。
 
  撒拉族人在服饰上有自己的特色,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穿白衬衫,上面套一个黑坎肩。
 
  女子头戴盖头,少女和少妇戴绿色的,青壮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年轻女子穿颜色鲜艳的大襟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长裤,脚穿绣花鞋。   但笔者在撒拉村采访时看到,只有一些老人身上还穿着撒拉族传统服饰,年轻人的装束与我们已没有什么不同。
 
  如阿不都卡德尔家,阿不都卡德尔头戴白帽,他的老伴儿头戴黑盖头,身穿黑色坎肩,而他的儿子亚生穿着衬衫、西裤,女儿马莹莹穿着T恤、牛仔裤。
 
  撒拉族人对住宅历来十分讲究,阿不都卡德尔家庭院建筑很别致,配置精巧,干净整洁。房间有炕,炕上铺着花毡。
 
  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阿不都卡德尔除了能说本民族语言外,还能说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他说,因为民族杂居的关系,这里的人都能说几种语言。
 
  撒拉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撒拉曲、宴席曲等多种形式。
 
  在撒拉村的村委会,笔者听到了撒拉族民歌,其曲调高亢悠扬,节奏自由奔放,显得别有韵味。
 
  在民俗文化展厅里,笔者还看到了形似马蹄、长约一厘米、小巧玲珑的乐器,这就是撒拉族人喜爱的乐器“口细”。口细音量较弱,音符起伏不大,但其声如泣如诉,缠绵动人。   阿巴白克力说,撒拉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是“骆驼舞”,一般在举行婚礼时表演,动作简单,节奏平缓,用舞蹈讲述撒拉族人到循化的经过。
 
  如今,伊宁县撒拉村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阿不都卡德尔说,去年,中央语言研究所来的几批人就住在他家,专门研究撒拉族语言。
 
  去年还有一位德国建筑设计师在州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撒拉村,研究撒拉族的住房建筑。从1992年至2007年,美国一位学者几次来这里研究撒拉族语言和历史。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越来越深,保护本民族文化也成了撒拉族有识之士最关注的事情。
 
  阿巴白克力说,他们正在准备将撒拉族语言和“骆驼舞”申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骆驼

上一篇:金银滩(原子城)景区
下一篇:青海日月山景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