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与祖国分享荣誉
现年40岁的法尔哈迪是伊朗颇有建树的新一代导演兼编剧之一,新世纪以来进入国际影坛的视线。他执导的第三部影片《烟火星期三》2006年获得了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大奖。他执导的另一部反映当代伊朗社会生活的影片《关于伊丽》2009年获得第59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银熊奖。在本月举行的第62届柏林电影节上,法尔哈迪受邀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委。
法尔哈迪当天领奖时说,在世界各地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伊朗人都会为他获奖而感到“非常高兴”。他们高兴“不仅因为一部电影或一位电影人获得一个重要奖项”,还因为在政治家们谈论“战争、威胁和入侵”的时候,伊朗的名字因这个国家“辉煌、丰富而古老的文化”而被提到。
法尔哈迪表示要与祖国的人民分享这一荣誉,他称伊朗人民“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尽管遭遇了“敌意和仇恨”。
提振伊朗电影地位
《分离》获奖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为伊朗捧回首座小金人,还在于它将大大提升伊朗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影响力,同时也使更多人关注伊朗这个电影产量较低、电影作品较少为外界所了解的国度的影像世界。
实际上,伊朗电影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一些风格清新朴素、富有人情味的影片相继在重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或入围竞赛单元,其中包括1995年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的《白气球》、1997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樱桃的滋味》、1998年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电影《小鞋子》,以及同由伊朗80后年轻女导演萨米拉·马赫马尔巴夫执导的《黑板》和《下午5点》,后两部影片分别在2000年和2003年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伊朗电影以其纯净、富含人情、充满关爱而享誉世界。这些影片有很多共同之处,如电影语言简洁、细腻、朴实,与好莱坞电影的张扬和感官刺激形成鲜明对比;关注伊朗社会现实,反映人情,关注女性和儿童,通过普通人尤其是贫困阶层的故事以小见大。
中国有专家评论说,伊朗电影的成功对于中国有很多借鉴之处。当全球盛行好莱坞式的电影制作和故事诉说时,伊朗电影始终根植于伊朗古老的历史与文化中,用自己的电影人制作自己的电影,述说自己的故事。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上一篇:阿富汗民众抗议美军士兵焚烧古兰经冲击美使馆(组图)
下一篇:亵渎古兰经 驻阿美军再引公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