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也这样想过?
分享到:
2012-04-27 22:27:39 【来源:《高原》】 点击:


  三十、真的可以替代吗?

    千百年老回回传下的经堂语中,因为饱蘸着信仰的墨写就,虽是汉语,却有种无从传译的优美、不可言传的深邃。比如“尊重哈里格,疼慈马哈路格”,直解就是尊重创造者,疼慈被造物,较为信达雅的表达是“敬主爱人”。无需说两个阿语词意的难以传达,你甚至无法把“尊”和“重”完全的替代,更无法不被“疼慈”所深深吸引, “爱”是一个被用滥了的词汇,可“疼慈”依然单纯质朴,让人听了心就柔软下来。

    三十一、您做讨白了吗?

    老回回还总说一句话,听了这句话,干罪的心便有了归依——“干罪的板代,恕饶的主”。 “板代”就是真主的仆人,穆斯林。这话常常用来提醒,人是容易被欲望牵引走偏的,这话也用来安慰,真主喜悦板代的讨白(忏悔),胜过沙漠绝境中骆驼的失而复得。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脆弱,人会高傲或自弃,如果体会不到真主对忏悔者的慈恩,人心会在绝望中死去。

    三十二、您驾好那叶扁舟了吗?

    “一切都围着泰克迪勒转”,这一句话,谁敢说他能凭语言说透呢?唯有托靠着,慢慢体味。 “泰克迪勒”就是真主的前定,回回有深刻的前定观,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如你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一切托靠在真主上,但就如那大海中的小舟一样,人是无可阻挡的前定中的主动因素。所以一个穆斯林总是满足的,顺境中知感安拉,逆境中托靠安拉,顺逆都是安拉的定然,关键是做好一个穆斯林,不绝望于真主的慈恩,拥有一份坦然。一个基督教学者曾对此评价说: “(人们)能安心听从命运的安排,这本身就是一笔不朽的财富”。诚哉斯言。

    三十三、您给评评理好不?

    我们的海尼耶还小时,总怕她摔了碰了,可妻子虽也很小心,却对我的紧张不以为然,总说摔了也是真主的定然。我则每每争辩说:那也要拴好骆驼,托靠真主。您看,回回的生活就是这样,在做好自己和托靠真主中,凭着对前定的深沉接纳,拿捏着那份平衡,这样才不易摔了碰了,您说呢?

    三十四、与我们无关吗?

    偶然看到一副对联: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一句出自辛弃疾词,一句来于姜夔词,满纸悲天悯人的情怀。人心何尝不需如此悲悯呢?世风如何日下,也不能说人心已坏,人的心灵其实是最大的受害者,失去了信仰呵护的几代中国人,捧着一颗颤抖的心,在风沙中漫无目的的奔逐,物欲名利只是海市蜃楼,怎能解救饥渴待毙的旅人?一位同事突然哭泣,后来才知是想到当年同窗如今大都比自己混得好,积蓄已久的失衡纠结终于爆发;一位朋友的家庭突遭变故,亲人的离去让人悲哀莫名,在自责中无从自拔。他(她)们不是穆斯林,我只好用我们的信仰,他们的话语善言相劝,对于失衡者以知足相劝,物质上向下比,精神上向上比。对于痛哭者以灵魂相劝,死亡只是一道门,人死但魂魄还在,你要好好生活让亡人安心。在那一刻,我们没法说太多,但我们绝不能居高临下的旁观,谁能预料下一刻哪颗心高贵哪颗心自毁呢?

    在中国,谁也无法生活在信仰的真空中,每个人都在各样的心灵中游走,他们都是真主的被造物,我们的同胞。我每每为身边的非穆斯林朋友做良善的祈祷,很多兄弟也如此。易卜拉欣和一个佛教居士是好朋友,从未挑起过教义的争辩;一个汉族男孩入教,只是因为家里的生意伙伴多是回回,他们总要在他家的二楼集体礼拜;一个传教士的入教,是因为要搞研究而认识了几个穆斯林,他们从未向他宣教,但总是到点就借地方礼拜,彼此亲密自然;一个汉族小伙的入教,只是在思想困顿时看了张承志老师的书,思想的共鸣让他开始了解伊斯兰。我们无需功利或急切的拉人入教,我们只需托靠着,凭着真主注入的疼慈,善待他人,无论他是否信仰。也许,上述的一个个吉庆的“赛拜卜”(机缘),也会因着你而出现。

    三十六、真能透支么?

    《碟中谍4》里汤姆•克鲁斯对一个俄国人说:我可以出售我的未来。那位俄国佬笑了笑:谢谢,我自己已经有一个了。美国人提前透支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贷款购房、透支银行卡已是常态,可更让人无奈的,是试图透支人生:比如先拼命干它二十年,赚够银子就提前养老;比如先忙事业,再找对象;比如先赚奶粉钱,先玩够了,再要孩子,等等等等。可老回回听了,总是微笑,无常在身后跟着呢,活好当下才是要务。

    三十七、更全美不好吗?

    多年前到一个师弟家做客,小伙子头戴白帽,正在厨房忙碌。我夸他白帽戴得好,他却淡淡地说:我这是怕油烟才戴的,这又不是圣行。我在西宁,摘了白帽去上厕所,大舅哥严肃地对我说:还是戴着吧,进厕所最好别光着头。这是圣行。我常常戴着礼拜帽走在北京的街头,和人打交道时他们会好奇地询问,问答间信仰得以宣达。您看,谨遵圣行并不意味着其他嘉仪就可以轻视,何况我们还无法确定是不是圣行。而一个礼仪全美的回回,无论如何,总是给人安宁受主喜悦的。

    三十八、真的如鱼得水了?

    清代一位官僚,听仆人说上司的小妾死了,忙吩咐备轿去吊唁;又澄清其实是上司老妈故去,此君立马变脸,说都要离位丁忧,不去何妨;可最后得知其实是上司亡了,此君干脆置若罔闻,继续用餐,人情之薄,人心之势利,可见一斑。文革中回回里也不乏此等人物,领导许以厂长之职后,某同胞遂积极响应,拆殿毁寺,结果也没当了厂长。后来文革结束,此君摇身一变,成了寺管会主任,如今儿子子承父业,继续在寺管会“服务奉献”,只是不再毁寺,而是“迁建”了,可惜寺拆了,建却遥遥无期。

   三十九、高还是低?

    伊玛目安萨里说:专心是礼拜的灵魂,这一灵魂的最低要求是入拜念至大词时要全神贯注。而一位先贤在礼拜时,清真寺突然倒塌,人们四散逃离,他却全然未知。最低的要求是基于人的脆弱,给的宽恩,最高的榜样是基于人的高品,给的期许。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您是否 这样

上一篇:宽容是伊斯兰文明的美德
下一篇:浅谈穆斯林的信仰道德与操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