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阜阳回族生活习俗与日常用语
分享到:
2011-08-16 10:06:50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回族由于历史多种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使用中文文字。但这并不能说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回族语言的特点:一是大量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希伯来等外来语的使用;如阜阳回族人之间见面时会相互问候一声:“色俩目”。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好,真主赐你平安!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阿訇”二字,是波斯语译音,意思是:“教师”或“学者”。阿訇是清真寺的主要负责人,阿訇的职责是“替圣传道”,领导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再比如“朵斯提”的意思是:朋友。“讨白”的意思是:忏悔,“伊玛尼”的意思是:信仰。“主麻”的意思是:星期五。等等这些含有大量阿拉伯语的词汇,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常听到,多在清真寺内穆斯林交流时使用,有的地方称这些语言为经堂语。二是亲人之间的称呼上有所不同,如父亲,回族人称:“大”。父亲的弟弟称:“二大”父亲的姐姐称:“大娘”(拼音读第三声),可见,回族使用的汉语已经深深打上了民族语言的烙印。三是若干方言土语的使用。如汉族人讲:熬肉或烀肉,回族人则讲煮牛肉或炖羊肉,汉族人讲杀鸡,回族人则说宰鸡,此类日常用语虽都为汉语,但回族人在使用上与汉族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阜阳回族人一般都能从语言使用上分辨出对方是不是一位回族。

    二,阜阳回族人的饮食习惯

    回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伊斯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 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回族成员大都十分熟悉“清真”一词。清真在宗教意义上是指回族成员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及其相关的宗教行为;在个人生活行为意义上是指讲求心净、身净、居处净和饮食净。按照《古兰经》的规定回族是禁食猪肉的。其实这仅仅是回族最严格的饮食禁忌之一。回族饮食禁忌比较严格。一般都严守伊斯兰教的戒律规定。禁食猪、狗、驴、马、骡和一切凶禽猛兽的肉,忌食动物的血和自死的、未流血的以及未按宗教习惯宰杀的牲畜。其中除鱼以外,还禁食未经伊斯兰教徒宰杀而死亡的畜禽和各种兽禽的血。此外,对暴目的、巨齿的、吃生肉的、同类相食的禽兽,也在禁食之列。在吃蒸馍、烧饼时,忌囫囵啃,一定要掰作两瓣或更多的小块吃。忌酒,并忌别人在自己家里喝酒,烟也是忌吸的。

  回族的这些禁忌习俗,一方面是严格遵守宗教信仰规定形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回族饮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伊斯兰圣典《古兰经》先后四次反复强调:“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物……”《古兰经》把饮酒与赌博、拜像、求签并列为四大“秽行”,要人们对其远离。穆罕默德说过:“凡是醉人的都是禁止的。”因此,回族人民的饮食风俗,与圣典《古兰经》的规定始终保持了一致,并严格遵而行之。回族人民认为,饮食之物有善者,有不善者;有洁者,有不洁者。他们遵从《古兰经》的规定,并经过长年累月的沿袭与发展,养成了有选择地享受“佳美食物”,远离并严禁吃用“污秽食物”的习惯。实践证明,回族人的饮食禁忌习惯,除了宗教信仰的意义外,许多方面都非常符合饮食卫生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回族人很忌讳“猪”这个词,在阜阳,回族人称猪肉为:“大肉”,称猪油为:“大油”,回族人所食用的植物油则称作:“清油”以示区别。

    二,阜阳回族人的衣饰

  回族在衣饰方面既有和汉族相同的一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崇尚白色,服饰的颜色多以白、黑、绿为主。

  我们常常看到回族男子喜爱戴一种白色无檐圆帽,这已经成为当今回族的重要标志。这种白色无檐圆帽,亦称“号帽”、“礼拜帽”、“回回帽”,是回族民间的传统男帽,流行于全国各回族聚居地区。无檐小圆帽,有白色、黑色两种,以白色为多。帽前正中,有的用金黄色绣花线,刺绣着经文(阿拉伯文)“真主至大”或“清真言”,帽子周围刺绣花纹。白色回回帽多用棉布制作,有的则用白线绾成,春、夏季戴用。帽顶也可是绿、黑或蓝等色、黑色和棕色回回帽多用呢绒制作,有的亦用毛线绾成,秋冬季戴用。戴时,有的还在帽下衬一个小白帽,用作吸汗;而有的戴一有檐帽,并故意将下面的白帽戴歪,一边露在外面,显得特别风趣、洒脱。

  回族男子戴回回帽最初与伊斯兰教有关。因为回族在礼拜叩头时,前额与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就戴上了无檐圆顶帽。因为穆罕默德曾对教民说:“你们穿白色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这种生活习俗,世世代代沉淀于民族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回族崇尚白色的民族心理,白色被视为最洁净、最纯真、最清白的美色,因而圣洁的回回帽就被回族男子所珍爱。

  回族人传统的衣饰,年长者多穿黑色或灰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衬衣,青色和棕色坎肩,老年人为了做礼拜方便喜穿“麦赛海袜”,亦称“摸靴”。过去男性老人多穿一种对襟、封领的长袍,叫做“准白”。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圆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或棕色坎肩。女装上窄下宽而长,中青年妇女喜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并戴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金银首饰。老年妇女多着青色服装,布料多为平绒和条绒,白袜子,平绒或条绒布鞋,扎腿,蒙白色盖头。青年妇女喜穿大襟绣花外衣、绣花胸兜、扎绣花围裙。喜戴首饰,多戴耳环、发卡。已婚妇女一般要盘发,蒙黑色盖头或戴白布深檐圆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阜阳回族人的衣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常生活中,中青年人的服饰同汉族人相似,唯老年人们保持着回族服饰的某些传统特点,但每逢回族重大节日时,回族人就会身着民族服装,一起欢聚在清真寺。

    三,阜阳回族的传统节日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有的传统节日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把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视为本民族的三大节日。

    开斋节:(有的民族称“肉孜节”)是回族的盛大节日。在开斋节的这一天,要沐浴更衣,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人们除走亲访友外,男女老少成群结伴游玩,很多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唱歌跳舞。 

    古尔帮节:又称为“宰牲节”,每年十月二十日,是伊斯兰教传统的年节。节前,穆斯林们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忙于宰杀牛羊,精制糕点。节日这天,穆斯林们便沐浴礼拜;各家宰羊,杀驼或屠牛,分发贫民,接待宾客,馈赠亲友。这些穆斯在清真寺里举行聚礼,听阿匐朗育《古兰经》等教义。有的成群结队,到亲友家中拜访,主人按照传统的礼节,摆出丰盛的筵席,大家同食羊肉、油食糕点和瓜果等,亲密畅谈,盛装的青年男女则尽清地在许多庭院中、广场上载歌载舞,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圣纪节: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创始人)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节

    四,阜阳回族的婚俗

    回族奉行一夫一妻制,其家庭的组合是严格按照本民族的婚姻程序与仪规进行的,其间也吸收了若干当地同居民族的良好习俗。回族的婚俗基本与伊斯兰教的婚姻法相一致,虽然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但却闪烁着许多民主先进的思想光辉。伊斯兰教是既讲出世又讲入世的宗教,认为为繁衍子孙的结婚是“逊乃”(圣行),以双方都是穆斯林为首要条件。回族人不主张以门第与贫富为条件,而注重男女双方的品质与才貌,并且禁止“问八字、争聘财、讲奁资”等各种不符合教规和繁琐的婚礼仪式。主张婚姻自主,尤其是女子,有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利,并要求父母要尊重儿女的自择权。

  伊斯兰教主张男女双方在爱情中互相依恋和体贴,历史上曾限制并反对回族姑娘嫁给其他民族的男子,而不反对回族男子娶其他民族的女子。《古兰经》还明确规定了对近亲、姻亲的结婚限制,不主张寡妇守寡,允许寡妇自由改嫁,对妇女的人格、人性格外尊重。而且,他们对“古娃喜”的选择,十分谨慎,一般都要选择双方相识的、德高望重的长辈男子与老年妇女来充当。阜阳回族人认为,“成全一门亲事,胜过盖座礼拜寺”,因此,“古娃喜”往来于男女两家,疏通情感,协调成全,通过提亲、男女见面、订婚、下茶、催妆,并进而举行婚礼、娶亲、闹洞房、回门、会亲等完整的仪规和礼俗,成亲时,要请阿訇念“尼卡”。一个美好的新生家庭就正式组建成功了。 

    五,阜阳回族的葬礼

    回族的风俗习惯中,最有民族特点的当属具有浓厚伊斯兰风情的丧葬仪式。回族实行土葬,反对火葬。实行速葬,一般埋葬不隔夜,早亡晚葬。夜亡早送,若子女亲人在外,临终前有遗嘱时,可以等一二天,但不得超过三天以上。回族有自己的墓地,不去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场里埋葬。在整个葬礼中所使用的语言也不同一般汉语的意思,其中夹杂着许多阿拉伯语,比如“无常”就是去世的意思,因为回族一般忌讳说“死”这个字,而说“无常了”。称死去的人为“亡人”在回族人看来,人的逝世只是肉体的消失,而人的灵魂即鲁合不死,复命归真。在比如“走坟”,的意思是请阿訇到亲人的坟地里念经,回族人称这是为亡人做“都阿”,“都阿”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为:祈祷。看见看出,这些语言的使用,折射出回族对阿拉伯,波斯语的一种情结,所以,回族所使用的汉语与汉族所通用的汉语是有所不同的,它是掺杂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这让回族人听起来特别的亲切。

    阜阳回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回族一样,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所以也就有了“天下回族是一家”“天下回族见面亲”的说法。如果你是一位回族人,无论你身在何地,一声“色俩目”会让你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一声“朵斯弟”会让你忘记自己是身在异乡。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浅谈 阜阳 回族

上一篇:一次意义深远的研讨和探索
下一篇:撒拉族的母语传承与文化守护:弱势语言保护的缩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