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1月13日,经过柳亚子、陈去病等一番紧张的筹备,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文学社团“南社”在江苏苏州“呱呱坠地了。”南社与当时的同盟会相呼应,“欲凭文字播风雷”,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后,南社由成立时的17人发展到一千多人,伍仲文便是其中屈指可数的回族社员。
回族文化的传承者
伍仲文(1881—1955),名崇学,字静虑,号仲文,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回族中伍氏为南京望族,据《伍氏家谱》载,始祖伍儒,字德全,原籍西域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北平奉诏迁居金陵城中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自伍儒起连续六世皆任职于钦天监,或为“博土”,或为“司历”,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誉。伍氏族人繁多,人才辈出:伍仲文的高祖伍光瑜(字孚尹,号屏秋)曾参与修订乾隆《上元县志》,辑有《六事箴言续录》(道光二年金陵黄起东刻本),著有《补园诗集》八卷(清道光十九年、二十四年序刻本)【1】;伍仲文的曾祖伍长华(字实生,号云卿)历官至湖北巡抚,与林则徐一起在武昌禁烟销烟,著有《云南铜法志》和《两广盐法志》等【2】;伍仲文的祖父伍承钦(字退斋,号式之)清“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生,十九年举人。拣选知县,改教谕,历海州、如皋、江都县学。性刚毅,人不敢干以私。咸丰中避兵陕西,主讲关中书院、崇化书院。同治初归里。里中延主教救生局务,勤勉任事,人多敬之。晚岁始手订诗稿为《燹余杂咏》。”【3】
虽说伍氏家族的许多文献资料都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之中,但伍仲文的心上总是沉积着这个家族诸多先贤的嘉德懿行,努力地在传承着回族文化的遗产。伍仲文的祖父伍承钦曾“告哲嗣子仪先生,必访得先人《补园诗钞》,同授诸梓。子仪先生谨守遗命不敢忘。”【4】伍仲文与他的兄长伍崇宜“亦继志搜求”。【5】抗日战争期间,其祖父伍承钦的《燹余杂咏》又“毁于兵火”,所幸伍仲文的父亲伍子仪“手录杂咏副本,劫烬之余,尚犹完整。”抗战胜利后,伍仲文抢救民族文献以寄托民族情感。在地方各界人士的推动下,南京市于1946年成立了南京通志馆,曾是新南社社员的卢前和伍仲文出任正副馆长。《燹余杂咏》也得以于1947年刊行铅印本,卢前和伍仲文分别作了序和跋。南京通志馆编的《南京文献》1948年第14号也刊载了这份《燹余杂咏》,使这份弥足珍贵的回族文献资料得以保存至今。
鲁迅的同行者
伍仲文与他的祖辈不同,从青年时代起便开始接受现代教育。在他的求学道路和职业生涯中,都与鲁迅结伴而行。光绪二十四年(1898)10月,伍仲文报考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次年一月,他与鲁迅等24人被该校正式录取。伍仲文对远离家乡的鲁迅格外照顾,经常以地主的身份邀请鲁迅“到南门贵人坊吃干丝”。经过三年的学习,他又与鲁迅等6人一同赴日本留学。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内的外务省记录《在日清国留学生关系杂纂 陆军学生 海军学生 外之部 第一卷》中,还保存着当年关于鲁迅、伍仲文等6人赴日留学时的几份公函。
一份是当时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事务代理岩崎三雄关于鲁迅、伍仲文等从南京出发的通知公函。
函第八二号(明治卅五年三月二十日接受)
南京陆师学堂俞总办带领留学生来日出发之件
江南陆师学堂俞总办江苏候补道俞明震此次奉两江总督之命,兼来日视察学务,带领该学堂毕业生二十二名,矿务学生六名,同随行人员,教习罗良监、王继美、翻译森村要、文案陈贞瑞、陈衡恪等将于本月二十四日由南京出发,于本月二十九日左右乘坐该港起航的邮船会社的轮船来日。故,到达东京时希望有关方面给予方便一事已由天野南京文馆主任作了具体汇报。敬请酌情予以照料。
此致
敬礼
明治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一号于上海
总领事馆事务代理 岩崎三雄(印)
外务大臣男爵小村寿太郎殿下
这份公函记载着鲁迅、伍仲文等所乘船只去日本的事情。函中所云“矿务学生六名”分别是张邦华(燮和)、徐庆铸(甄才)、周树人(豫才)、刘乃弼(济舟)、顾琅(石臣)伍崇学(仲文)。
还有一份是当时清国驻日本公使蔡钧给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的公函:
受第四五四二号(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十一号接受)
拜启陈者本大臣兹准南洋咨派矿务毕业学生六名来东研究矿学该生等均系初到为谙
贵国语言文字拟先入
宏文学堂肄业俟其通晓语言文字后再行送入别校相应开列名单送请
贵大臣查照即希
费神转送入学肄习是为至荷专泐奉恳顺颂
日祉
大日本外务大臣男爵小村寿太郎阁下
蔡钧谨具 中三月初四(印)
第三十一号
南洋派遣矿务学生
计开
徐庆铸
顾 琅
周树人
张邦华
刘乃弼
伍崇学
另一份是当时外务省以政务局长的名义给接受留学生的弘文学院院长嘉纳治五郎发出的通知公函稿:
送一Ο八号(明治卅五年四月十二日起草 明治卅五年四月十二日发遣)
山座政务局长致嘉纳治五郎
关于清国南洋派遣矿务学生入学弘文学院之通知
清国南洋派遣之计开徐庆铸、顾 琅、周树人、张邦华、刘乃弼、伍崇学等六名矿务学生已抵东京。在日清国公使已向我方提出请求、希望先让留学生入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将其送入其他学校学习。望谅察该事后,考虑安排留学生入校。特告此事。
此外还有一份是当时外务省以外务省大臣名义给清国公使回复的草稿:
送一二号(明治卅五年四月十二日起草 明治卅五年四月十二日发遣)
小村外务大臣致在日清国公使
关于清国南洋派遣矿务学生入学弘文学院一事之答复
信函敬复。贵方本月十一日第三十一号希望南洋派遣来的留学生入宏文学堂学习语言文字而后转入他校学习内容之贵函已收悉。因该事于弘文学院有关,故速向嘉纳学院长转达了贵方之愿望。并恳望院长同意留学生入学。敝人再次一并向阁下致敬。
此致
敬礼【6】
1902年5月,鲁迅、伍仲文等正式进入弘文学院学习日文。9月,许寿裳也被派到日本留学,编在弘文学院普通科浙江班。从此,鲁迅和伍仲文、许寿裳便成了莫逆之交。不久,鲁迅去仙台学医,和伍仲文和许寿裳则留在东京,进入高等师范学堂读书。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聘请许寿裳为属员,许又力荐鲁迅和伍仲文。1912年5月,鲁迅任教育部社会司第二科科员,伍仲文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员,许寿裳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员。【7】1913年3月起,伍仲文任教育部视学。
这一年的6月,鲁迅探亲回绍兴,伍仲文到浙江视察学务,顺便也去鲁迅家探访。6月24日上午,鲁迅刚刚到家,已经先到绍兴的伍仲文下午就来看鲁迅。6月26日,鲁迅“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见《鲁迅日记》)这是一次十分轻松愉快的郊游,周建人后来回忆,那天在兰亭逗留的时间较长,他们乘一只乌篷船,出偏门经鉴湖到娄宫上岸,到兰亭还要走十里旱路。鲁迅喜欢骑马,没有马,他就骑驴子。驴子欺生,可是鲁迅却能驾驭,坐得很稳。这驴子的头颈里吊着一个铜铃,一边走,一边发出叮当的声音。到了兰亭,驴子停在桥外,兄弟几人步行进去,观看王羲之手书的“鹅池”石碑,游览右军祠,墨池,御碑亭,流觞亭和亭前的流觞曲水,遥想着晋朝的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吟诗作赋,让酒杯随着曲水徐徐流动的闲情逸致。
在北京工作期间,伍仲文逢年过节必到鲁迅寓所探望,并送去一些鲁迅爱吃的食品。《鲁迅日记》中对此类事皆有记载。如:1913年12月31日“夜伍仲文馈肴一器,馒头一盘。”1915年2月12日(春节前两天),“夜伍仲文送肴饵两种,取其一半。”1916年2月2日“旧除夕也,伍仲文贻肴一器,馒首廿。”1917年1月22日“春假。上午伍仲文、许季市各致食品。”
现代教育和回族教育的践行者
伍仲文在日本留学期间,便确立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笃信民族的振兴唯有科学和教育。他认为:“民主政治非自治不为功,国家使儿童通晓自治,又非普及小学,不克有济。”【8】留学回国后,伍仲文任两江学务处参事。他与一同回国的仇埰看见南京的新型学校大多未改革旧学塾之风,与日本小学相比差距甚大,便联名上书两江总督端方,陈述学制的重要,请将全城分为东南西北四区,每区设学校10所,全城共40所。端方对计划认可,派梅光远为总办着手筹办。第一次拨经费后,端方调走,已有经费仅够开办模范小学堂四所,第一模范小学堂在中正街(今白下路),第二模范小学堂在小心桥(后名武定门小学,上世纪70年代撤消),第三模范小学堂在高井(今秣陵路,现为秣陵路小学),第四模范小学堂在大行宫(后为大行宫小学,本世纪初撤消)。1904年,四区的模范小学堂正式建成,伍仲文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9】
这一时期,伍仲文还致力于推进社会教育,创办了江南阅书报社。他创办此社的目的,在他与苏曼殊的一次谈话中有明确的告白:“窃以先革心者,始可言革命。”【10】江南阅书报社还是革命党人经常聚会的场所。据马以君编的《苏曼殊年谱》【11】介绍,早在1903年5月,伍仲文就参加了留日学生为反对帝俄而成立的“拒俄义勇队”,被编入学生军甲区队第四分队。在这里,他结识了黄兴、陈天华、钮永建、林獬、程家柽、苏曼殊等革命志士。1905年夏,苏曼殊到南京陆军小学堂任教,便住在阅书报社北屋,伍仲文与苏曼殊“声气相求,天然契合,留宿是社,晨夕共餐”,共同讨论佛教和社会问题。【12】有一天,苏曼殊应伍仲文邀游同泰寺,两人“携杖比步而上,少年健步,且谈且行,意义至爽适”,登寺后,“远眺钟阜、幕府、卢龙诸山,近瞰北湖,荡涤尘怀,纵谈往事”时曼殊诗兴大发,提出联句,遂成《游同泰寺与伍仲文联句》一首:
赫赫同泰寺,萋萋玄武湖。(曼殊)
红莲冒污泽,绿盖掩青菰。(仲文)
幕府林葱蒨,钟山路盘纡。(曼殊)
苍翠明陵柏,清新古渡芦。(仲文)
天空任飞鸟,饮水涤今吾。(曼殊)
六代潜踪汉,三山古国吴。(仲文)
悠悠我思远,游子念归途。(曼殊)
掉头看北极,夕照挂浮图。(仲文)【13】
经伍仲文介绍,苏曼殊又结识了在新军中的革命领导人赵伯先等,时常相与“高卧于风吹细柳之下”,“驰骋于龙蟠虎踞之间”。【14】
辛亥革命胜利后,伍仲文进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工作之余,他经常游览名胜古迹,吟诗作对。经友人介绍,他于1912年4月下旬加入了“南社”,并于同年9月参加了在北京黄兴住宅举行的临时雅集。【15】他在这一时期写的诗歌,都收在1914年5月间出版的《南社丛刻》12集中。【16】
伍仲文是现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开拓者之一。1913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视学规程》,是年3月,伍仲文任教育部视学(今称督学)。视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联系环节,担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国家的学风常常随视学的好恶而变化。伍仲文在担任视学期间,勤于职守,实心任事。更可贵的是,他外出视学期间,“一切费用概由自备,不接受地方官厅或学校的供给。”【17】这对于促进民初时期的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915年4月起,伍仲文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专司地方师范教育。在他的主持下,普教司曾经制订了一整套统一的师范学堂课本,特别是理化教科书的编纂倾注了伍仲文的许多心血。他强调理化教育应与电化教育配合,当年所谓电化教育便是利用幻灯、播音辅助教学,并备有实验项目。在他的倡导和坚持下,当时的师范教科书都附有电化教育和实验的专项说明。在培育师范人才方面,伍仲文主张制订优待教师条例,对师范教员之进修、养老、抚恤、年薪加俸等都应有一套严格规定,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好风气。
1917年9月7日,伍仲文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继任为许寿裳),9月21日改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鲁迅1918年1月4日致许寿裳信中有“……又据所闻,则江西厅较之不上不落之他厅,尚差胜,聊以慰耳”【18】之句,即指此事。1921年1月,伍仲文又调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接许寿裳任),同年10月16由蒋维乔接任。【19】由于他的胞妹伍崇秀是林伯渠的夫人,加上他越来越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不满,便渐渐退出政坛,到上海的土耳其公使馆担任了中文秘书。
其间,中国回教学会于1928年在上海小桃园清真寺内(后迁至青莲街222号)创办了伊斯兰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现代伊斯兰教育史上实行由经堂教育改革为新型教育的开端。该校以培养“传道著述”人才为宗旨。分“普通”与“速成”2个班。课程有:四语(汉语、英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古兰经》、“圣训”、教法、教史及数、理、化、史地等。学制3年,不收学费并提供住宿及书籍文具。伍仲文满腔热情地支持这所回族学校,曾到该校兼职义务教学,不取任何报酬。1929年元旦,胡朴安发起成立中国学会,以研究国学为宗旨。初入会者共84人,皆学界与政界知名人士,伍仲文也忝列其中。【20】1930年,回族人士哈少夫、沙善余等在上海创办了以招收回族平民子弟为对象的敦化学校(解放后改为回民中学,一直至今),伍仲文一直在此教书,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生活上则依靠回族实业界上层人士陈经畲、杨子渊的接济。
文史研究馆馆员
北平解放前夕,毛泽东主席就对他的老师符定一说:共产党对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学者的生活应有一个安排,要设一个机构。1949年12月2日,毛泽东在给柳亚子的复信中又提到“文史机关事”已交周恩来办理。1951年6月,符定一致信毛主席,反映社会上一批文人耆宿生活无着。毛主席立即在信上批示:“请齐燕铭同志办。生计太困难者,先行接济,不使挨饿。”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正式成立。馆址就设在北海内的“静心斋”。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长谭震林亲自签发聘书,聘伍仲文为第一批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笔者曾在江苏省档案馆查阅到相关的档案,现摘录如下: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本府关于聘请第一批文史馆馆员及薪给问题的公函、通知》(自1953年3月14日起至1953年6月2日止)[案卷号20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通知稿(苏办[秘]586号)
事由:本府文史馆馆员朱伯房等薪给问题,希予处理
主送:南京市人民政府
本府文史馆馆员朱伯房、邹树文等十九人居住你市,其薪给业经确定,分别自一九五三年三月份或四月份起,由本府发给。该员等如前曾批准在地方按月领取补助,应自领薪月份起不再发给。如有兼职,亦不再兼薪。
我们为避免发薪重复,决定凡三月份起薪各员的薪给由你市查明情况后垫发。如该员等三月份已领补助或薪给,其金额超过馆员薪额,则三月份馆员薪不发,亦不扣回超额;如已领补助或薪给,其金额低于馆员薪额,则应补发差额;倘未领补助或薪给,则应按馆员薪发给三月份全月(此款暂由你市垫支,并须于文到两日内发给,取其收据随即向本府办公厅结算)。并希将处理情形详告该厅。
附通知十九件,各员薪给表一份,希查收。通知希按地分送。
职务 |
姓名 |
月薪数 |
起始月份 |
通讯址 |
馆员 |
伍仲文 |
四十万元 |
三月份起 |
南京市马路街34号附一号松林里 |
南京市人民政府1953年3月27日报告
(一)3月14日苏办[秘]字第586号通知及所附文史研究馆馆员朱伯房等通知19份,薪给发放表一份均奉悉。
(二)经分向各方了解,在19人中,除4人系本府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6人不甚了解外,其余现均失业,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会分别给予补助或准备给予补助(补助情况如附表)。
(三)薪给发放在规定三月份起薪的9人,已按表列薪额,于3月25日发放。……
(四)兹特检附调查表一份、收据8张,派方永济同志送上,请将垫付薪款370万元,即交方同志带回归垫。
姓名 |
住址 |
现状 |
薪给发放情况 |
伍仲文 |
南京市马路街34号附一号松林里 |
失业 |
三月份薪已代发 |
在党和政府的悉心照顾下,伍仲文的晚年衣食无虞,怡然自得。这一期间,他写成了一些文史资料。特别是有关鲁迅的资料,多为后来的研究者引用。
参考文献
【1】【2】【3】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南京卷(下)》783;826;88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卢前《燹余杂咏序》,1947年铅印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书)
【5】伍仲文《燹余杂咏跋》,1947年铅印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书)
【6】[日]北冈正子《鲁迅弘文学院的入学》,载《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11期
【7】《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98、9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伍贻业《回族教育家——伍仲文》,《回族研究》1991年2期
【9】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百年风云》148页,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12】伍仲文《曼殊杂记》,转引自毛策《苏曼殊传论》49—5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13】【14】马以君《苏曼殊文集》793页;5—7页,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15】杨天石《南社史长编》30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南社丛刻》12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版2503—2506页
【17】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11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鲁迅书信集》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19】台湾传记文学社印《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第五“主要教育行政人员一览”,民国二十年版,民国六十年十月影印初版
【20】胡道静《回忆我的学生时代》,《史林》2004年增刊23页
上一篇:关于整顿北京市回民公墓周边环境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统筹规划建设昌平回民公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