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伊斯兰教特色及其后果
分享到:
2011-04-27 16:17:48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点击:

     根源于伊斯兰教自身的宗教性与政治性的合一,当民族生存受到巨大威胁时,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大众,尤其是那些富有威望和影响的宗教领袖和知识精英们,自然会从宗教信仰角度来回顾过去,反思现实,展望未来,希冀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探寻救国救民、复兴信仰的途径。所以从18世纪下半叶起,在伊斯兰世界兴起了种种以复兴伊斯兰教,弘扬民族精神,反对殖民统治为主旨的社会思潮运动(如瓦哈比运动、马赫迪运动、泛伊斯兰运动、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等)。它们的兴起给伊斯兰教带来了巨大活力。尽管千差万别,但皆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企盼通过复兴信仰来达到民族的复兴。

      其次,穆斯林世界在同西方的文化冲突中反而加强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因为这种信仰有它自己的特性,而《古兰经》中的“天下穆斯林是一家”的观念又深入人心。分散在中东各国的阿拉伯人都自认为同属一个民族,拥有同一种文化,信仰同一种宗教,争取把全部阿拉伯人统一起来就成为他们的理想。所以,伊斯兰国家既使争吵到打仗的地步,也坚持把穆斯林大家庭设想作为共同目标。在阿拉伯世界无论哪国只要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产生统一整个世界的使命感。因此,尽管各国之间存在很深矛盾,其领导人都不得不承诺要力争实现统一。“这意味着每个阿拉伯国家的事务都成为其他国家的合法事务……没有一个政府能完全自由地根据本国利益执行其外交政策……这样,杀死暴君,发动革命等在本国内合法的革命行动,也被应用到国界之外,成为阿拉伯国家相互干涉的借口。”1此类事件不乏其例。如1951年约旦国王阿布杜拉因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被一个巴勒斯坦人暗杀。1977年北也门总统哈姆迪准备与南也门签定共同防御条约时被暗杀。

      (3)正因为阿拉伯世界民族、家庭、国家、集团、部族之间的争权夺利都是在宗教名义下进行的,所以穆斯林狂热分子几乎成了恐怖活动的代名词,伊斯兰教也似乎成了中东社会政治暴力的催化剂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伊斯兰教自创立以来的十几个世纪里,它常常是冲突、暴力的根源,但它也一直是慷慨好义、美好事物和鼓舞人心的源泉。倘若每个穆斯林都遵循伊斯兰教原则,他们相互就会亲如兄弟、和睦相处。但事实上,自从这个宗教创立以来,他们之间就几乎一直在相互攻击。穆罕默德死后不到三十年,他宣扬的穆斯林兄弟情谊就被埋葬到政治斗争和争夺哈里发的阴谋的坟墓之中,从此没有人再把它挖掘出来。所以,单从一个方面去理解穆斯林是不行的,对穆斯林有一个概括的说法也是不恰当的,除了都信奉真主、穆罕默德的启示、祈祷、末日审判外,穆斯林世界是形形色色的。当今中东作为一个动乱、冲突连绵不绝的地区备受世人关注。这种动荡虽然和伊斯兰教教俗合一的特殊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根本源由更为广泛、复杂。它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探寻:

     首先,动荡不安与阿拉伯的民族特点不无关系。各民族都有内在的性格基调,这种基调体现了该民族的潜意识,表现出极大的沉淀性与持续性。穆斯林主体是阿拉伯人,他们本来住在无垠的沙漠里,映入眼帘的无非是如火的骄阳,狂舞的风沙。如此的生存环境铸成了阿拉伯人豪爽而粗犷、凶暴而剽悍,无法无天,部落之间,家族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对抗,甚至互相抢掠和厮杀。据阿拉伯学者艾哈迈德·爱敏说“阿拉伯民族是神经质的民族,常常为了一点细小的事故而暴跳如雷,不可遏止。遇到个人的人格或部落的荣誉被损害时,立刻拔箭而起,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战争甚至已成为他们平常的习惯和日常的生活了。”

     其次,伊斯兰教的尚武精神促使暴力冲突循环不已。一种民族的宗教,正是其民族精神的表现和民族性格的体现。因为伊斯兰教保留了“以命偿命、以眼偿眼、以鼻偿鼻、以牙偿牙,一切创伤,都要抵偿”的原始同态复仇原则,所以在伊斯兰世界里暴力冲突异常剧烈。伊斯兰教已构成积淀在穆斯林人民性格中的文化心理因素,甚至成了一种“神秘主义”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顽强地表现出来。在伊斯兰教圣战中杀人是正当行为,圣战的牺牲者可进入天国,他们之所以视死如归地暗杀“敌人”在很大程度是崇拜烈士的心理。袭击者被称为“费达伊”(奉献者)表明他们是宗教献身者,已经摆脱了一切罪恶,得以进入天国。这种宗教意义上的“神圣”至少具有非功利性与鼓励性等特色,它会引发信仰者的强烈敬仰之情,使他们为之献身奋斗。《古兰经》的语调是尚武的,但也是灵活的。它既要求向异教徒宣战,又要求对他们以礼相待,既有尚武的章节,又有同人和睦相处的教导。而中东舞台上不时出现的恐怖活动和政治暴力常常早已超出纯宗教的范畴,它们既是民族性格的表现,也是伊斯兰精神的体现。

     再次,中东社会各种根深蒂固的矛盾播下了政治暴力的种子并成为现代恐怖活动的催化剂。教派斗争的激化是穆斯林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中东地区固然存在着穆斯林与其它宗教的斗争,但穆斯林内部的教派矛盾更为剧烈、深刻。伊斯兰教先分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不久又分裂出哈瓦立及等派别。这些派别相互敌对,并以暴力手段相向。其典型表现就是什叶派的多数伊玛目死于逊尼派哈里发之手。分属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南北阿拉伯人的矛盾在倭马亚王朝末年达到白热化程度。这两个集团到处发生冲突。“双方之间的残酷斗争一直延续到现代,给伊斯兰教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民族冲突的发展是中东世界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二。中东地区民族众多、矛盾复杂。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大量采用政治暴力,造成该地区新恐怖主义的持续激化。在这种民族冲突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库尔德问题和亚美尼亚问题。近2000万分割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国的库尔德人在独立受阻、民族仇恨的气氛中,借助极端的暴力手段。亚美尼亚人更注重在民族斗争使用恐怖手段。阿犹矛盾是中东地区政治暴力异常激烈的最主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东地区爆发了七次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长期存在的热点地区。虽然中东矛盾复杂,冲突尖锐,但其核心问题始终是阿拉伯和犹太两大民族围绕着巴勒斯坦的争端。犹太人曾经是欧洲的孤儿,他的流离失所使世人同情,他的艰苦建国使世人鼓掌。但是,犹太人有了归宿后,巴勒斯坦人成为新的犹太人,轮到他们流离失所,饱受歧视。犹太人的幸福在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巴勒斯坦人的痛苦之上。所以,阿拉法特在1974年说:是欧洲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对犹太人欠了道义上的债、良心不安,但这个债,却要巴勒斯坦人来代偿。在阿犹矛盾中,除了军事行动外,双方互有过激行为,都大量采用信件炸弹、劫持和绑架人质、创造跨国恐怖活动等现代手段。对阿犹冲突来说,这些恐怖活动不仅是火上浇油,更为后人提供了效法的范例,而冲突双方的尖锐对抗以及相互间的仇恨愈演愈烈,在战后紧张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思潮的影响下,中东仍将成为最动荡的世界热点地区而长期处于不稳定之中。

      面对这样一个宗教,也许有人会十分困惑,索解不出究竟。他可以说伊斯兰教是穆斯林世界动荡不安的渊薮,但是它不正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得以不时冲击中东社会并产生相应的政治影响吗?他也可以说伊斯兰教是穆斯林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但是它不常常也是暴力、狂热行为的根源吗?总之,伊斯兰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当你注视它的丑陋时,它会腾起耀眼的光亮,当你膜拜它的伟力时,它会转身让你看到它斑驳的创痕。但是就在这种悖论结构中整个伊斯兰世界不论何种力量,都在高举伊斯兰的旗帜。伊斯兰教在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中继续向前发展。正如托马斯·李普曼所说“伊斯兰教在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中给人以安慰,在动乱的世界中给予连续性,在一个到处是争吵冲突的世界中给人以兄弟情谊,在一个压迫的世界中给人以言论自由。”因此,可以说伊斯兰教在这个世界上还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被认为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宗教。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试论 伊斯兰教 特色

上一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下一篇:中国古代穆斯林文学的特点及成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