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570—632)
伊斯兰教创始人,世界上第一个伊斯兰国家的缔造者。
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穆塔里布•本•哈希姆•本•阿卜杜•穆纳夫•本•古绥伊•本•凯拉卜•本•穆莱•古莱希。
传教前的经历
公元570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阿卜杜拉在他出生前死于经商途中。出生后被送入沙漠地区由萨阿德族乳母抚养。5岁时回到母亲身边。6岁时母亲阿米娜病故,由祖父阿卜杜•穆塔里布抚育。8岁时祖父去世,由伯父艾布•塔里卜收养,学会放牧。12岁起,随伯父到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经商,接触并了解到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情况,以及当地人们的道德品质、交往方式和生活状况。15岁时(一说20岁),参加了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之间长达4年的“菲加尔之战”,有了参加战争的经历。17岁时参加了旨在帮助和救济在麦加遭到欺凌的本地人或异乡人的救济会。25岁时,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赴叙利亚经商,获得厚利。他的精明、诚实和才能博得了赫蒂彻的信赖和爱慕。595年,时年25岁的穆罕默德和40岁的赫蒂彻结婚。从此,他不必在为生计奔波,可以静下心来冷静地观察社会,他经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一个山洞里隐居潜修、沉思冥想,探求解决阿拉伯部落的社会和宗教危机的出路。
35岁时,克尔白圣殿翻修,在由谁亲手移置玄石的问题上,古莱氏部落各家族首领发生了分歧,争论不休,几乎兵戎相见。穆罕默德的解决办法是:他脱下自己的大衣铺在地上,让众人把玄石放在大衣上,然后请各家族的首领各抓住大衣的一角,把玄石抬起镶入墙内,从而平息了一场纷争。此事充分显示了穆罕默德公正、诚实的品德和善于团结人的政治家才干。
开始传教
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他宣称安拉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旨意,命令他“把人类引导于真主之道”。《古兰经》“血块章”是他宣布的首次“启示”:“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1—5)此后,不断受到“启示”,命他传播主命,教导人们信奉伊斯兰教。从此,穆罕默德接受真主赋予的“使命”,以无限的虔诚、勇气和耐心献身于伊斯兰教事业,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传教活动。
穆罕默德传教活动,历时23年,分为麦加和麦地那两个时期。
麦加时期(610—622)
开始时,穆罕默德秘密传教。首先奉教的是他的妻子赫蒂彻,然后是堂弟阿里、释奴宰德和挚友艾布•伯克尔,其他皈依者多半是奴隶和贫寒财微之人。秘密传教3年,获信众40余人。3年后公开传教,除传布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抛弃偶像崇拜,信仰唯一的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外,还提出了反对重利盘剥、账济贫困者、善待孤儿和优待、释放奴隶等主张。告诫人们止恶扬善,称凡归信伊斯兰教且行善者将进入永恒的天园,不信教而作恶者将堕入永恒的火狱。宣传凡穆斯林,不分贵贱贫富,皆为兄弟,应停止部落氏族之间的争斗和仇杀。从而受到麦加下层群众的拥护,皈依伊斯兰教者日渐增多。
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触犯了古莱氏贵族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讽刺、谩骂、威胁穆罕默德,采取各种手段残酷迫害、折磨信徒中的平民和奴隶,企图迫使穆罕默德放弃传教。
为了捍卫宗教信仰,保护信士们的安全,615年,穆罕默德让部分穆斯林先后分两批(第一批11男4女,第二批83男17女)共115人迁徙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暂求保护。
616年,欧麦尔等人信教后,麦加贵族联合各部落一起断绝与哈希姆和穆塔里布两家族的商业往来和通婚长达3年之久。
619年,穆罕默德的妻子赫蒂彻和伯父艾布•塔利卜相继去世,传教活动失去了有力支持,处境更加艰难,史称“悲痛之年”。深感失望的穆罕默德到麦加附近的塔伊夫城传教,受到当地族人的反对和攻击,被迫返回麦加。
620年,穆罕默德利用朝觐的机会,向来自各地的阿拉伯人宣传伊斯兰教义,寻求新的传教根据地。在麦加郊区阿格白地方遇到了来自叶斯里卜(即麦地那)的6名海兹莱吉族人,他们听了穆罕默德的宣教后,认为穆罕默德就是《圣经》中所“预示的先知”,表示信仰伊斯兰教。
621年,来自叶斯里卜的12个人,与穆罕默德在阿格白山谷相会,全部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与穆罕默德订立了盟约:信安拉,不拜偶像,不偷盗,不荒淫,不杀害儿童,不造谣诽谤,不背叛圣人指引的善功。
622年6月,叶斯里卜派出75人的代表团来到麦加,同穆罕默德在阿格白举行会谈,并订立了第二次盟约:重申奉穆罕默德为先知,发誓服从并保卫他,保证为传教事业而战。第二次阿格白盟约,确定了穆罕默德在叶斯里卜的领袖地位。叶斯里卜的阿拉伯人承认先知和他们是血肉关系,最后确定了穆罕默德及其追随者从麦加迁徙到叶斯里卜。经过充分准备,200余名穆斯林分期分批秘密地迁徙到叶斯里卜。穆罕默德与艾布•伯克尔历险逃出麦加,于622年9月24日安全到达叶斯里卜。史称这一事件为“希吉来”,叶斯里卜改名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迁居麦地那,是穆罕默德事业的转折点,是伊斯兰教历史的新纪元。
麦地那时期(622—632)
迁徙麦地那后,伊斯兰教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以“安拉之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和社会改革,确立了以信奉独一的安拉为核心的六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作出了有关民事、刑事、商事、军事、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完成了创建伊斯兰教的历史使命。为了统一阿拉伯半岛,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政权,穆罕默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1. 建清真寺——先知寺。定礼拜朝向(先以耶路撒冷为朝向,17个月后确定麦加克尔白为固定不变的朝向。规定宣礼制,以口头招祷,取代基督教的“钟声”。
2. 迁士(从麦加迁去的穆斯林)与辅士(麦地那本地奉教的穆斯林)结为兄弟。以“一切穆斯林皆是兄弟”之言为纽带,将迁士与辅士、原有宿仇的奥斯和海兹莱吉两大部族,以及自由人和释奴结为兄弟。此举既加强了穆斯林内部的团结,更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关系和狭隘的氏族部落界限,壮大了穆斯林队伍的力量。
3. 制定《麦地那宪章》。其主旨在于以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为纽带,团结包括犹太人在内各部族人民,制止内部仇杀,相互尊重宗教信仰,保障私人财产及人身安全,创建一个“乌玛”(公社),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宪章规定,如有纠纷,都归安拉的代理人穆罕默德裁决。穆罕默德集政、教、司法及军事大权于一身,另有由10余人组成的舒拉会议(民主协商会议)协助。
4. 发动武装斗争。为了巩固麦地那政权,进一步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到麦地那不久就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口号下,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封锁了麦加至叙利亚的商道,用武力同麦加贵族抗衡。自624—630六年之间,共发动了65次战役,其中穆罕默德亲自出征指挥的就达27次之多。其中壕沟之战的胜利,成为转守为攻、制服麦加贵族的转折点。
5. 签订《侯代比亚和约》。628年春,穆罕默德以朝觐的名义,率领1400名穆斯林,向麦加进军。在距麦加不远的侯代比亚村,受到麦加人的武装阻击。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侯代比亚和约》:双方休战10年,麦加人承认穆罕默德有权传教和发展信徒。和约的签订是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重大胜利。此后,各地的贝都因人大批皈依伊斯兰教。穆罕默德还致信给拜占庭、波斯皇帝,埃及、埃塞俄比亚、阿曼、巴林等地的部落首领,劝他们皈依伊斯兰教。
630年1月,穆罕默德以麦加人破坏《侯代比亚和约》为由,率领1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迫出城投降,宣布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先知。
穆罕默德进入麦加后的第一件事是捣毁克尔白殿内的360尊偶像,保留玄石,他面向大众高声念诵:“真理已来临了,虚妄已消灭了;虚妄确是易灭的。”(17:81)宣布克尔白为穆斯林朝觐的场所,克尔白四周为禁地,禁止异教徒进入。麦加成为全体穆斯林的圣地,其神圣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代表团之年”——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
公元630—631年,是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代表团之年”。穆罕默德光复麦加后,声威大振,阿拉伯半岛的阿曼、巴林、也门、哈达拉毛等地的部落纷纷派代表团觐见穆罕默德,宣布皈依伊斯兰教,交纳天课。“代表团之年”是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之年。
辞朝——穆罕默德逝世
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阿拉伯半岛各地的10万穆斯林到麦加正式履行朝觐功课。在这次朝觐中,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在阿拉法特山上,穆罕默德以安拉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的胜利:“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教做你们的宗教。”(5:3)此外,他还发表了著名的“辞朝演说”。
完成朝觐返回麦地那后,穆罕默德身染重病。632年6月8日与世长辞,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先知清真寺内。
“穆罕默德在短短的一生中,把向来散漫的阿拉比亚人团结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坚强的民族;把一个仅仅是地理上的名称——阿拉比亚——改变成一个有组织的国家;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宗教,在广大地区,取代了犹太教和基督教;而现在仍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信奉这个宗教;奠定了一个大国的基础,这个大国辽阔的版图,包括了中世纪时期文明世界上物产最丰富的地区。穆罕默德本人,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但他传授了一部经典,全世界八分之一的人民在信仰这部经典,把这部经典看成是一切科学、哲学和神学的具体表现。”([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中译本(上册),第141—142页)
上一篇:青铜峡历史上的三位回族人物
下一篇:青铜峡籍回族青年学者马金宝